走进新玉树看新城新景新面貌
站在古朴的观景台上俯瞰,阳光下的新玉树,枕着青山绿水,盖着蓝天白云,傍着高速公路。在扎曲河的臂弯里,一栋栋色彩艳丽的藏式房屋依山而建沿河而伸,学校、医院、博物馆星罗棋布。很难想象,眼前这座唐蕃古道上的商贸重镇曾遭受过7.1级地震。
“相比地震以前,新玉树真的太漂亮了,新玉树、新面貌、新生活,这里就是藏区发展的缩影。”省直机关工委干部田兴锋激动地说道。
9月17日,为展现玉树灾后重建的辉煌成就,亲眼目睹新玉树的变化,身临其境见证灾后重建奇迹,省直机关组织省事(企)业单位及离退休干部赴玉树藏族自治州实地观摩考察。每个人对新玉树的新城新景、新面貌、新气象感慨万千。
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的玉树十大标志性建筑,“四横十五纵”骨架道路上奔驰的车流,精雕细刻的浓郁康巴风情街道……所有的真实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干部职工的神经。
田兴锋把自己所有感受与一旁的同事吴红分享,全然沉侵在震撼与欣喜中的吴红,一边不断地按着相机的快门,一边回话道:“第一次来玉树,感觉这是我见过的藏区城市中最美的一座。社会主义新玉树,太让我震撼了。我要多拍一些照片,记录下新玉树的新面貌。”
走进玉树州人民医院,看门类齐全的科室,看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听医院患者的治疗效果,西宁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应海涛啧啧称赞道:“没想到玉树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这么快,太出乎我的意料了!回想当初灾后重建期间,因为这边医疗条件落后,很多患者都得去800公里外的省城治疗。”
“我感觉玉树医疗发展一年比一年快,虽然玉树医疗改革比全省晚了三年,但玉树医改迎头赶上,和全省医改工作同步进行,这也是玉树跨越发展的缩影。”参观途中,应海涛深有感触地说。
夜幕降临,观摩团成员来到了康巴艺术中心,感受康巴文化独特的魅力。英俊潇洒的康巴小伙甩着宽袍大袖,飞奔跺踏,犹如雄鹰展翅,在雪域高原湛蓝的天空中翱翔;婉约多彩的康巴姑娘身披色彩斑斓的盛装,轻盈飘逸的舞步下,彩色长袖飘舞,加上悦耳的脚铃,流动的音律,如痴如醉的一曲曲藏歌着实让大家享受了一场歌舞文化盛宴。
观摩团所有人和着音乐的节拍,不由自主地摆动手臂。团省委职工谢敏说:“对藏族歌舞并不陌生,但这样原生态的是第一次见,歌好听,舞好看,连服饰都这么讲究!从每个人的笑脸中,从这些作品中我感受到了玉树的无穷魅力。”
背景链接
2010年4月14日,我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7.1级强烈地震,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特殊关怀和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高效组织、科学重建,在实际不到两年的有效施工期内,全面完成了玉树灾后重建任务。规划确定的1248个重建项目全部建成,全社会投资达到420多亿元,实现了居民拥有新家园、生态迈上新台阶、设施得到新改善、城乡呈现新面貌、社会和谐新局面的重建目标。
灾区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改善。39149户城乡居民住房建设任务全面完成,震前土木结构房屋全部改为框架砖混结构,抗震能力达到7.5以上,生活服务设施配套完备。
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明显提升。94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建成使用,学生人均校舍面积达到震前的1.5倍。63项医疗卫生重建项目投入运行,65个文化项目全部完成。
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玉树市区“四横十五纵”城市主次干道全部建成,给排水、燃气、垃圾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建成运营,电力、水利、交通、通信能力大幅增长。
特色产业优化升级。48项特色产业和服务业项目全面竣工,7个独立商业区投入运营,一批节能暖棚、畜用暖棚和规模养殖小区相继建成,每个行政村都组建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生态环境治理取得实效。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土地整治、灾害防治和规范地材开采、推广节能环保材料等93项灾后重建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全面完成。玉树市绿化面积由震前的178.6公顷增加到432公顷。
和谐家园建设成绩突出。4个国家级文物保护项目和56个省级文物保护修缮项目全部通过验收。93座受损宗教活动场所、僧舍和寺院公共用房全部得到重建或维修。一批福利院、敬老院、孤儿院投入使用,全国藏区第一个高校毕业生就业试点启动实施。生态移民和农牧民技能培训3万多人次,2.9万人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