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神秘土地霍尔郡
对五十村的记忆比较深刻,一个是她的地名“霍尔郡”,另一个就是土族盘绣。
虽然曾经多次前往,但这一次依然心情激动,因为之前总像一个过客,和五十村擦肩而过,这一次却要真正走进她的内心,倾听她的声音。
别致的土族服饰
土族原是叱咤风云于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先民曾建立过一个长达300年之久的土谷浑王国,公元七世纪中叶,吐谷浑亡国后留居于河湟一带,与蒙、汉、藏等民族融合而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土族。一千多年来,土族与其他各民族一道在与自然和社会的严酷斗争中共同开发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土族的服饰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土族青年妇女身着七彩花袖衫。关于这种衣服还有一个“七彩鸟”的爱情故事,花袖衫因此而具有了浪漫、诗情画意的美感。花袖衫中的红色象征太阳和幸福,黄色象征大地与丰收,绿色象征庄稼与希望,白色象征牛羊与吉祥。尽管各地土族对色彩的象征说法不完全一致,但都表达一个愿望,那就是对世间自然万物的热爱和对生息大地的呵护。
互助地区最古老的服饰是“托欢”、“扭达”,种类繁多,鲜艳别致,象征富贵、吉祥。解放后逐渐被现代的轻巧花毡帽所替代。另外,具有民族特色“恰绕” (鞋的总称)造型灵巧,线条流畅,协调自然、典雅美观,“普斯尔(腰带的总称)则集中了土族刺绣艺术的精华,展现出土族妇女精湛的刺绣技艺。她们将自己的智慧用灵巧的双手体现出来,美丽的彩虹、鲜艳的花朵都缝在腰带上,把自己装扮得花枝招展而不落俗套。在互助土族服饰中,古代游牧经济生活的气息和萨满教的影响以及先民土谷浑时代的遗风都有所保留。土族妇女的花袖衫土语称为“秀苏”,是最醒目、最美丽、最有代表性的外装。
这里有位非遗传承人
就是在五十村的霍尔郡,土族刺绣正在大放异彩,土族盘绣传承人黄兰索就在这里。
之前很难想象,在如此偏远的地方,竟藏有一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且还是一位美丽的土族阿姑。
“黄兰索切十三姐”,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全名,但这并不影响黄兰索的声名远播,她以及她的土族盘绣作品,让很多人惊叹。对于从什么时间开始学习刺绣,黄兰索已经给不出确切的答案,因为土族姑娘从小就是在刺绣堆里长大的。
土族民间刺绣是一个七彩的世界,绣线共有七个颜色,每个颜色又细分为七种,是青海最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之一,其刺绣品与土族乡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服饰刺绣有衣领、衣袖、绣花口袋、围肚、大腰带、袜跟、绣鞋等;生活用品有绣花枕头、钱搭、烟袋、针扎、香包等;宗教方面有刺绣、堆绣佛像及喇嘛头饰、用具等。
黄兰索出生在刺绣世家,母亲是其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但是如果没有父亲,黄兰索可能像许许多多的普通阿姑一样,早就结婚生子,过起平凡的日子,而她现在还孤身一人前进在传承盘绣艺术的道路上。
也许是天性使然,或者基因的遗传,小时候的黄兰索在刺绣方面就表现出超常的天赋。黄兰索的父亲黄班登嘉措(又名黄金山)是当地一位著名的民间说唱艺人,他本人的生平简介及说唱的土族《格萨尔》故事曾被西北民族学院的王兴先研究员收入《格萨尔论要》一书。王兴先认为,与藏族等其他民族的《格萨尔》相比,土族《格萨尔》独具特色,是祖国民间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奇葩。
黄兰索和她的兄弟姐妹们就是在父亲土族说唱《格萨尔》的艺术氛围中长大的。看着女儿的绣工精湛,1994年,父亲从佑宁寺请来一幅白度母的底图,让黄兰索绣成佛像,他说:用虔诚心一针一线绣出来的佛像,与金佛一样珍贵。从此,父亲每天都要抽空来看黄兰索绣佛像。但是,就在那年农历十月的一天,父亲突发脑溢血,他说不出一句话,眼睛却始终望着黄兰索,用手比划着刺绣的动作,示意她一定要把佛像绣出来,把刺绣活动坚持下去。黄兰索强忍着泪水点头答应。父亲最终因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
带着父亲的遗愿,黄兰索从此和盘绣唐卡结下了难解之缘,并准备将格萨尔以及大将全部用土族刺绣法绣出来。土族刺绣虽然精美绝伦,但几乎没有绣人物的。从此,黄兰索独自踏上求学的道路,只身前往兰州请教格萨尔学专家、西北民族学院格萨尔研究院的王兴先院长。随后连家都没回便去了果洛,去拜访另一位藏族格学专家诺尔德。目前,她已绣了88幅有关格萨尔及其大将的绣品。
坚持是最好的传承
土族盘绣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种绣法,千余年来几近失传。2008年,借助北京奥运会这一世界舞台,土族盘绣开始让世界认识。2008年7月28日,30岁的土族农家绣女黄兰索带着美丽的“五环梦”,从青藏高原的大山深处走出,千里迢迢来到首都北京,她将在这里向全世界展示一幅长达10米的土族盘绣。这幅盘绣是黄兰索带领家乡的160多名姐妹耗时近半年绣制完成的,绣画上56个民族的群众载歌载舞,喜迎2008年北京奥运会。雪域高原上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福娃、中国印、五环标志等奥运元素精巧细致,表达着高原土乡绣女对北京奥运的深深祝福。
据新华社当时报道,家住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的黄兰索从12岁开始跟着母亲学习土族盘绣,后来由于绣功高超成为远近闻名的民间艺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绣是高原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复杂巧妙,凝聚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在高原土乡,勤劳、朴实的土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成为她们一生的必修课。每一幅盘绣都表达着土家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如今,黄兰索家里盖起三间大瓦房,这并不是她为了改善生活盖的,而是要用于刺绣而建。随着黄兰索的声名远播,她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多,她手把手教会本村30余名土族阿姑学会绣唐卡,并给她们发“工资”。“现在刺绣根本不挣钱,有时还要赔钱”,黄兰索说,每个绣工每天的工资要80元以上,一件作品有时需要两年才能完成,虽然不挣钱,但她还要坚持,因为不能让这个传统手艺丢了。几年来,黄兰索培训过的学生已有数千人,弟弟也成了一名画师,专门为她画底稿。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在愿意刺绣的阿姑越来越少了。“年轻的阿姑宁愿去打工,因为打工比刺绣挣得多,我担心的就是盘绣后继无人”,黄兰索说,下一步她打算建一个土族绣坊,一切都要从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