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昀献: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方略的三大鲜明特点
摘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凸显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方略的鲜明特点,即问题意识、为民情怀和系统思维。一是直面党和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改革的深层次矛盾特别是利益固化问题,治理方式不相适应、法治不彰的现实问题,党面临的考验、危险和消极腐败问题。二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热切期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描绘了人民幸福的近期愿景,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了实现人民幸福的体制障碍,全面依法治国夯实了人民幸福的法治基础,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人民幸福提供了政治保障。三是“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每一个全面都是一个独立系统,聚合起来成为一个为民族复兴奠基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问题意识;为民情怀;系统思维
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首次系统提出四个全面思想:“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1]。2015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他首次把这“四个全面”定位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凸显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方略的鲜明特点,即问题意识、为民情怀和系统思维,它标志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进入进行科学“顶层设计”的新时期。
问题意识:“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直面党和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我们的目标越伟大,我们的使命越艰巨,就越需要所有人拧成一股绳去干事创业”[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外有阻力和压力,内有困难和风险,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必须直面矛盾,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问题,要勇于担当,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华丽的摆设,而是直面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矛盾和问题而提出来的。
一是直面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仍排在世界后列;按照国家的标准,到2013年底我国还有8200多万贫困人口,如果参考国际标准,还有两亿多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全面小康是不分地域、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全面小康涉及的领域也是全覆盖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4];不能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我们要应对和解决经济总量领先下的人均落后、先富起来之后的共富挑战等问题,必须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素质提高,更加注重社会公正,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发展目标。
二是直面改革的深层次矛盾特别是利益固化问题。我国改革遵循的是先易后难、先零后整的路径;35年来“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5](P101)。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既有体制机制长期运行产生的思维和行为惯性,又有积存多年尾大不掉的顽障痼疾;改革之难关键的不在外部阻力,而在内部掣肘。改革的深层意义在于寻求社会利益的合理化分配,与增量改革不同存量改革要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情况更复杂、问题更尖锐、困难更严重、风险也更大,必须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力。
三是直面治理方式不相适应、法治不彰的现实问题。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法治建设,但不容忽视的是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意识不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四是直面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和消极腐败问题。建国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持续加大。但是也必须看到,当前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区域性、系统性、家族性、塌方式腐败。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无可替代,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才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这些矛盾和问题总起来说,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与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的矛盾。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是在清醒认识和客观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集中推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为民情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热切期待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在十八大刚刚当选为总书记后的与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向全国人民庄重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这一庄重承诺,体现在对民生的关注、对群众的关心、对困难群体的关爱上,更体现在履行执政使命、制定发展战略,抓住根本、谋划全局、着眼长远,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这种为民情怀的具体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民族复兴大目标和人民幸福的近期愿景紧密集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7]中国梦既是国家强大之梦,也是人民幸福之梦。未来10年,民族复兴将达到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我国将进入一个什么水准的社会,直接关系到这一代人的美好向往能否实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活环境,让每个人都有自豪感尊严感,描绘了人民幸福的近期愿景;同时也告诉人们全面小康的实现就是向着实现中国梦迈出的坚实一步,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了实现人民幸福的体制障碍。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道。但“改革开放越往纵深发展,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8](P4)。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要有新思路,应对新挑战要考虑历史情况,一个问题解决不好会影响其他问题,一项举措失误会影响整个全局。同过去相比,今天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拓展了。我们说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实现国强民富,其根本意义在于改革可以激发社会活力,这就要深化政府改革、下放权力,打破利益藩篱。简政放权等于革政府自己的命,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毅力,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人民幸福的近期愿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动力、拓宽了道路。
全面依法治国夯实了人民幸福的法治基础。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如果没有安定和谐的稳定环境,改革和发展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人民幸福就难以实现。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改革成果需要法治固化,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政府必须依法行政,不能法外用权;全社会都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讲诚信、守规矩,把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落实到改革发展的大棋局。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规划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框架,从而为我们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提供了稳定、规范的法治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人民幸福提供了政治保障。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中国的改革能否成功、法治能否彰显、人民幸福能否实现?关键在党,在于党能否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能否恪守根本宗旨、提高执政能力。一个信仰坚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清正廉洁、勤政为民、能力非凡的政党,在任何时候都能立于不败之地。面对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只有全面从严治党,切实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应对执政风险和考验的能力、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能力,密切联系群众,我们党才能不断巩固执政地位,带领亿万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是温饱富足,而且要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要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公平公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回应人民愿望和心声,以人民利益为经纬谋篇布局,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执政为民理念的集中表达。
系统思维:“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是为民族复兴奠基的系统工程
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执政党建设的关系更加密切,改革发展稳定的关联性日益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总体性要求更加凸显。因此,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系统工程、系统实践成为普遍的趋势,全面性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要求。“四个全面”每一个全面都是一个独立系统,聚合起来成为一个为民族复兴奠基的系统工程。
“四个全面”每一个都是一个独立系统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矛盾体系有众多的矛盾同时存在,各种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善于抓住和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四个全面”既注重治国理政的总体谋划,又注重扭住带动全身的“牛鼻子” ,每一个“全面”都是一个战略重点,同时又是一个完整体系。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首先要系统把握每一个“全面”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为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奠定基础、准备条件,是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国梦必过的门槛、战略性的目标。它不仅仅是人均收入多少,吃是什么状况,住是什么状况,它着眼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进步与人的幸福指数提高;是实现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以改革创新精神开拓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的全面小康。
改革开放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步入“关键之年”,面对愈加难啃的硬骨头,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建设体制、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保证改革成功。
依法治国是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全面依法治国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实现“四个全面”,关键是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就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要落实从严治党责任,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同时发力;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要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使广大干部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要严明党的纪律,持续深入改进作风。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是前提,关键是“常、长”。要经常抓、长期抓,把从严治党贯彻到党的一切工作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之中,使从严治党成为一种常态。
“四个全面”贯穿一个主题、围绕一个目标,实施三大举措,形成一个总体战略布局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题,同样也是贯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题。从每一个“全面”到“四个全面”整体,都生动和深刻地显示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系统主题。“四个全面”用国际视野、人本理念、创新实践,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并以其体现的问题意识、为民情怀和系统思维赋予这一主题鲜明的时代特色。
“四个全面”是包括一个战略目标和三大战略举措的完整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如果把中国比作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发的高速列车,改革就是发动机,法治就是稳定器,党的领导则是火车头。“四个全面”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相辅相成,是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有机统一的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方向目标。为了保证到建党一百年时如期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们党推出动力机制、稳定机制和牵引力量三大战略举措,构建了实现战略目标的支持系统。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保证。改革发展必须以稳定为前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法治建设关乎党执政兴国、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关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稳定机制。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领导是关键所在,只有从严管党治党,才能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牵引力量和领导保证。
“四个全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方略蕴含的问题意识、为民情怀、系统思维的鲜明特点,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相得益彰,统筹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奠基工程,是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凝练表述和系统概括,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只要全党全国人民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方略蕴含的鲜明特点,自觉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思想、指导工作,我们就能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阔步前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4-12-15(1).
[2]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共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N].人民日报,2015-2-3(1).
[3] 吴晶晶,孙铁翔. 全国政协举行新年茶话会,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01-01(1).
[4]习近平.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 [N].人民日报,2013-04-11(1).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 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4).”
[7] 习近平.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年-06-06(2).
[8]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本文为刘昀献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应对执政风险和考验研究”(项目批号:11&ZD06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刘昀献(1956-), 河南汝州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研究基地专家、教授、博导,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应对执政风险和考验研究”首席专家。
原载:《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