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足马力扬帆远航 青海民大向青藏高原一流大学迈进
与共和国同龄的青海民族大学迎来了建校65华诞。作为青藏高原第一所现代教育机构,也是青藏高原建立最早的高等院校,65年来,青海民族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自觉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自觉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自觉传承、发展和创新优秀民族文化,培养了8万多名各民族专业人才,他们遍布省内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研、新闻、军事各条战线及国外,其中4万多名长期坚持在青海藏区基层工作,8000多名在西藏、新疆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和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骨干模范作用。特别是2009年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后,学校进入全新阶段,各项事业发展歩入快车道,正向着青藏高原一流大学稳步迈进。
推进内涵建设拓展学科布局
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后,学校把未来发展概括为“两句话,三个寄希望”。两句话是:扎扎实实推进内涵建设,一心一意谋求科学发展。三个寄希望是:寄希望于领导班子的和谐廉洁开拓奋进,寄希望于中层干部的热情迸发务实拼搏,寄希望于师生员工的立足本职荣辱与共。按照这个思路,制定了《关于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的制定,使办学定位逐步清晰:坚持和谋求国家利益并为国家战略服务,坚守大学的核心价值追求和使命,自觉以服务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创新为己任。同时,出台《关于加强学科建设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师德建设若干意见》等3个配套文件,将《行动计划》和三个意见统称为“一纲三目”,以此统领推动学校各项工作。
本科教育是青海民族大学工作重中之重,专业建设是本科教育的载体和基础。至上世纪末,青海民族大学存在“文多理少工弱”的局面,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不足。对此,学校提出了针对性措施,合并、精简相关专业,建设重点专业,大力发展工科专业,在5年内使工科专业占到专业数的40%以上。同时推出本科教学改革工程,致力于提升专业水平和办学质量,办出特色。将实验室管理科从教务处切出,设立实验室与设备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实验室建设、管理和使用,保障和服务理工科专业教学;集中有限财力,建设工科实验室,满足基本教学条件,将3个理工科学院整体迁入新建的教学数和实验楼,并筹建工科大楼,改善教学条件;拿出编制加强工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配备一名工科背景副校长并分管实验室与设备等工作;调整院系结构,依托发育成熟的专业组建交通和建筑工程两个工科学院。“从目前情况看,我校工科专业发展势头良好。近两年,中央针对藏区社会稳定和大学生就业问题,明确提出民族院校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要求设置一些工科类专业,可见我校长期以来的努力方向符合国家战略。”何峰深有感触地说。
更名前,青海民族大学拥有全省唯一的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民族学,23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3个专业学位点,是全省研究生规模最大、专业学位点最多的高校。但他们并没有止歩不前,而是乘势而上,不断发展壮大研究生教育,2013年5月,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青海民族大学与天津大学以联合的方式招收和培养6个方向的博士生,圆了几代民大人的博士教育之梦。目前,全校共有10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78个二级学科授权点,5个专业学位点,在校研究生1333人,研究生教育规模在全省稳居第一。
教师为主导,这是用来表述教师在办学中重要作用一句常用的话。经过长期建设,青海民族大学已经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更名后,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学校更加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在职培养,目前,博士学位教师总数超过100名,大部分新招录的教师学历在硕士以上。衡量师资队伍水平的显著标志是科学研究。在保持传统的藏学、民族学、药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领域的研究优势基础上,在理工类专业研究方面不断取得突破,科研经费、国家级课题数、原创性科研成果不断攀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不断增强。
培养与就业并重,始终是学校的头等大事,通过一把手负责、签定目标责任书、月报、末位约谈、表彰奖励、招生与就业率就业质量挂钩等举措,2010年就业率跃升到80.16%,此后一直保持在85%上下,在省内高校中稳居前两位。
构筑精神高地营造清风正气
大学最本质的特征是精神高地,青海民族大学始终秉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理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行兼职辅导员制度,行政干部从党委书记、校长到科长,院系所有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每人联系10名左右学生,从学业、思想、生活等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关心,实现全员育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对此,青海民族大学作了有益的尝试。出台《关于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立足于助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从政之要”、“节日文化”、“学科文化”、“进德讲堂”一系列精品讲座和民族知识、党史知识等竞赛活动生动鲜活,使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学校还着力构建师生荣誉体系。凡师德高尚,教学工作业绩突出,学术造诣高深,成果丰硕,年满70周岁,在校工作30年以上,退休之后依然坚持一线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者,经严格遴选,授予终身教授荣誉称号,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设立“进德修业之星”奖,把它作为学校最高荣誉给予较高的物质奖励。学生每年评选一次,教职工每两年评选一次。还设有优秀本科教学奖,每年评选一次;对年满79周岁的教职工授予青海民族大学寿星称号,颁发“松鹤延年”银质纪念章。这些荣誉体系的建立,使师生向榜样学习、向先进看齐的氛围日趋浓厚。(赵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