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速递:边麻沟人依靠“绿水青山”脱贫了
“边麻沟村人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全国人大代表张晓容在发言中说。
边麻沟,因过去这里满山遍野的长满了一种叫边麻草的植物而得名。
今天,边麻沟却因各色鲜花绽满荒山,“花海农庄”人旺、财旺、精神旺而闻名。
无限风光在花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名副其实。
全村10户、2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2017年以来边麻沟村累计接待游客50万人次,门票收入超过300万元;
辐射带动本村50户农家乐、住宿,以及采摘蘑菇、销售酸奶、酿皮等,相关经营性收入近600万元;
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2万元,户均收入较2016年增加了3万元。
乡亲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说普通话,讲究礼仪,这些细节在八方游客眼中树立起边麻沟人淳朴热情、文明好客的崭新形象。
边麻沟村是朔北藏族乡最远的一个少数民族聚集村,平均海拔2800米,全村162户612人,人均耕地仅0.13公顷,属纯脑山村庄。这里山大沟深,气候条件恶劣,说不上媳妇,光杆儿扎堆。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命运。
“边麻沟里能致富,多亏我们的好支部;脑山沟里挣上钱,全靠书记走在前。”张晓容说,这是边麻沟村群众嘴里常说一句话。
这个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村落,花海“蝶变”,离不开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
李培东2014年换届当选为支部书记,利用在县城开驾校积攒的钱作为资本金,抓住南京帮扶西宁的机遇,回乡带领村民发展集体经济,依托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优势,以土地入股、产业扶贫资金折股量化等形式打造了“花海”旅游景区。
在李培东的带领下,全村流转土地40公顷,涉及农户106户,用于开发花海农庄建设,并将10户贫困户的15万元产业资金折股量化,同时,在景区为每户贫困户安排1个就业岗位,月工资2700元。
突出群众建设美丽幸福家园的主体地位,激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是花海农庄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础。只有引导村民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积极投身到开发建设中来,才能实现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在边麻沟村“花海”建设中,我们看到,村两委调动了全村群众广泛参与,土地流转、资金入股,产业工人,个体户经营、农家乐等等与每一个村民息息相关,大家牢牢地被“花海”凝聚在一起,共赢发展。
“打造花海旅游,边麻沟这个在祁连山南麓山清水秀的偏远山村里,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老百姓的金山银山。”张晓容说,和边麻沟村一样,西宁市还培育了卡阳村、苏尔吉村等一批利用乡村旅游发展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村集体和村支部,引出了一批依靠绿水青山致富的贫困村落。全市两年累计实现180个贫困村退出、5.15万贫困人口脱贫。(林玟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