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的生态环保路
2017年,对青海生态环保事业来说,真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可可西里申遗成功;这一年,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青海;这一年,生态领域改革进一步推进;这一年,“蓝天碧水”和“家园美化”行动如期进行;这一年,绿色进行曲正在青海大地奏响。
2017年7月7日,可可西里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青海可可西里成功申遗,成为我国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湖泊数量最多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也填补了青海省世界遗产的空白。这也意味着可可西里生态保护站在新的起点上,成为世界的关注点。
中央第七环保督察组于2017年8月进驻青海,省领导高度重视,马不停蹄深入全省各地整改工作一线,实地督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现场督导群众信访举报案件整改落实情况,以务实的行动和扎实的作风,作答中央环保督察“考卷”。
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后,青海坚持自我加压,把督察组要求7天内办结的信访举报件缩短为5天,共接收转办群众信访举报件2299件,办结率100%。在边督边改中加大问题整改核实力度,复核率达到31.3%,超过中央环保督察组10%的要求。
我省生态环保领域改革进一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步入常态化,去年有22家企业通过交易取得排污权,累计交易额达8453万元。全面启动排污许可制改革,完成火电、钢铁、水泥等10个重点行业57家企业“一证式”排污许可证核发。环保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成为第5个通过国家备案的省份并正式启动实施。组织编制涉及祁连山地区和三江源国家公园16个县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完成祁连山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编制了《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列为国家发改委数字经济试点重大工程项目。
执法之剑始终闪烁光芒。环保部门开展了湟水河、尾矿库以及非征占用地违法排污等专项执法检查。受环保部委托举办国内首次依托有毒有害气体预警体系的应急演练,得到环保部高度评价。按要求开展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工作,完成了首批钢铁、水泥等5个行业47家企业的评估整改,第二批正在有序推进。“电子眼”发挥重要作用,继续加强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建设,全省安装在线监控设施企业的数据有效传输率达97%,远高于国家75%的要求。全省严格执行《环保法》及配套办法,全年检查各类企业及项目10912家次,行政处罚732家,处罚金额5332万元、较上年增长了183%。
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宁湖湿地是湟水河治污的亮点工程,这片人工湿地不仅是市民纳凉、休闲的好去处,更重要的意义是发挥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生态功能。
环保部门紧紧围绕国家“水十条”和我省工作方案及目标任务,部门联合协同推进工作落实,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重点企业清洁化改造、沿湟流域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和污水厂提标改造、乡(镇)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调查等重点任务基本完成,在推进“河长制”落实、地下储油罐防渗改造、园区废水集中处置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继续突出以湟水流域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在国家和省级专项支持下,安排实施的12处人工湿地项目有9处完工,面积达948亩、处理水量近6万吨/日;安排实施的20项水污染和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有6项完工,其余14项进展顺利;黑泉水库、南门峡水库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基本结束;湟水流域水环境动态管理系统建成;祁连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修复治理项目启动实施。通过不懈努力,全省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94.7%,湟水小峡桥断面消除劣Ⅴ类水质、民和桥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Ⅳ类且Ⅲ类水质比例明显提高,国家对我省水环境质量年度考核目标全面完成。
“青海蓝”惠及百姓。我省相关部门将支持范围拓展到六州,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环保部门加大督促指导,会同省财政、商务、质监和公安交警部门对相关地区年度重点任务进展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全面查找煤烟型污染整治、机动车污染控制、油气回收改造和工业污染治理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及时提出意见建议,推动各项重点工作顺利进行。以综合整治城市扬尘为重点,协同推进黄标车、燃煤锅炉淘汰,深度治理煤烟型污染。紧紧围绕年度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我省还印发了《青海省2017年度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明确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和重点任务,坚持省市联动、区域联防,推进多污染源协同控制。
2017,全省淘汰黄标车4500辆、燃煤小锅炉983蒸吨,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36%、172%。持续加大未达标企业限期治理力度,19个工业重点治理项目除跨年度的外均实施完成。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2.4%,西宁、海东市PM10年均浓度较基准年(2013年)下降32.9%。
“家园美化”行动又传出捷报。“杂多模式”引起反响。杂多县吉乃滩社区的“垃圾不落地,出门即分类”的经验很快在全县范围内得到推广,各乡镇开始积极学习吉乃滩社区的做法,“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现象明显改善。牧民们走在昂赛、莫云、阿多乡的公路上,每往前走两三公里就能看见两个外形像彩色帐篷一样的垃圾转运站,这些转运站的垃圾也将运到杂多县城统一回收处理。回收的垃圾越来越多,新的问题出现了:这么多的垃圾如何更有效率地回收、处理?杂多县从请来的相关环保专家手中获得了三条法宝:1、统一回收的垃圾,按照危害等级和可回收程度将垃圾做填埋和压缩转运处理。2、编写环保教材,在学校内开设环保课程。3、引入有能力的企业参与到垃圾处理工作中来,由政府监督企业完成垃圾回收处理工作。
在刚察县试点生活垃圾高温热解项目,该项目目前已经全面进入运行阶段。据介绍,集中的垃圾在被高温热解前将由机械分选给料装置对垃圾进行分选,将不能处理的建筑垃圾、酒瓶、泥土等分离出来,其余垃圾输送至热解气化消纳系统内,对垃圾进行处理,产生的废气经过烟气净化系统净化达标后排放,最终对热解后剩余灰渣进行填埋处理。该项目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在高原投入运行尚属首次。
玛多县城清洁取暖项目全部投入运行之后,预计每年可替代标准煤2.78万吨,减少碳粉排放1.89万吨、二氧化碳排放6.9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0.21万吨、氮氧化物排放0.1万吨。
2017年,全省投资2.35亿元新安排实施500个村庄和游牧民定居点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与村庄脱贫和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结合率分别达到85%和72%。重点解决三江源、东部农业区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和湟水流域城镇周边规模较大村庄污水污染问题,同时将生活垃圾高温热解处理试点范围扩大至环青海湖、祁连山地区和黄河干流沿岸城镇。委托第三方机构完成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绩效评估,项目实施管理规范,农牧区环境面貌改善明显。结合环境综合整治,创建命名省级生态乡镇23个、生态村224个,湟源县被环保部评选为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