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其饥寒为之哀

17.10.2015  11:18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我们要准确把握当前扶贫攻坚的目标、路径、举措和要求,在全面小康进程中,决不让贫困群众掉队,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在中共青海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上,省委书记骆惠宁语气坚定,他向全省党员干部发出了扶贫攻坚总动员令!在调研中,省长郝鹏也叮嘱基层工作人员,要坚持精准扶贫方针,因村制宜、因户施策,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有针对性,让每一户困难群众都能如期脱贫。

  10月17日,我们迎来了我国第二个扶贫日,带着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关爱、关心,晚报搜索“我眼中的西宁”采访组主动出击,走村串户,首站倾情关注扶贫攻坚战、关注精准扶贫;倾听贫困村的致富故事,记者为党员干部把群众当亲人、想方设法把五保户搬出危房的“小事”而感动……

  11.2万贫困人口,西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他们的冷暖温饱,同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神,对扶贫工作亲力亲为,坚决把群众的难事、大事和急事放在心上。在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体会议上,市委书记王晓指出,西宁要以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务实的思路和措施,率先打赢扶贫攻坚战。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晓容也指出,西宁要在扶贫攻坚上做出表率。

  尽管11.2万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浅脑山地区,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但是我们要树立决心和信心,决不让贫困群众掉队。就全省而言,西宁的基础、条件相对较好,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实现整体脱贫,确保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同步进入小康。

  在我国第二个扶贫日来临之际,晚报希望通过我们的关注和深度报道,把爱心和温暖传递给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和单位,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共同推进扶贫攻坚、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正如一首歌中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惊喜变化

  从不愿嫁到一年嫁入15人

  【访问地点】湟源县波航乡麻尼台和石崖湾新村

  【群众心里话】

  “我曾经住在脑山地区,那时房子又小又旧,交通差,生活很不方便,孩子上学要去十几公里外的县城;如今,不仅搬了新居,还经营农家乐,收入有了大幅提高。”

  ——湟源县波航乡麻尼台村寇永福

  整齐高大的民居、平整通畅的乡间道路、清洁的太阳能高杆路灯……这就是新建成的湟源县波航乡麻尼台和石崖湾新村村貌,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卫生间、有上下水,村民都说,自己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据介绍,整村扶贫搬迁后,全村已有农家乐或农家客栈80家,今年截至目前全村旅游收入达到80万元左右。以前没人愿意嫁入的麻尼台村,如今变成其他村子姑娘们眼中的香饽饽,最近一年已有15个新媳妇嫁入,其中还有两个是从外省嫁入的。村民告诉记者,党的好政策让村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生活越来越幸福。

  【记者感言】

  西宁市约90%的贫困人口集中在浅脑山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区域内扶贫成本高,整体脱贫有一定难度。整村推进和易地搬迁,让西宁市众多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感人事件

  “亲人”帮助我们搬进新家

  【访问地点】大通县桦林乡瓜拉大庄村

  【群众心里话】

  “政府的同志就好像是我们的孩子,当我遇到困难时,他们就来帮助我,真的很感激。”

  ——瓜拉大庄村村民李秀莲

  李秀莲今年已经69岁了,几年前,儿子因为车祸去世,3个女儿分别出嫁。夫妇二人没有赡养的人,他们仅靠领取低保金来维持生活。搬迁之前,老两口一直住蜗居里,那房子几乎快要坍塌,每逢下雨便到处是水。今年春节前,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们没有出一分钱就搬进了如今的房屋内,房屋的面积比起之前大了不少,屋里安装有土暖气,冬天屋子里暖洋洋的。

  【记者感言】

  易地扶贫搬迁、美丽乡村建设,让桦林乡瓜拉大庄村有了新貌。如今该村有广场、有凉亭,安装了健身器材,群众生活十分惬意。

  亮点事例

  特色产业让我们尝到甜头

  【访问地点】湟中县拦隆口镇泥麻隆村

  【群众心里话】

  “特色产业的发展让我们尝到了甜头,我们信心百倍,生活会越来越好。”

  ——湟中县拦隆口镇泥麻隆村村民

  近年来,人口不足500人的湟中县拦隆口镇泥麻隆村,大力发展“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项目,这个半脑山村种植的黄芪、当归、党参等中藏药材每亩纯收入最高达5000元,贫困村彻底“洗贫”,打了一场调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促增收的翻身仗。目前,湟中县已有4.5万余名贫困群众接受种养殖等技术技能培训和指导,先后有1.1万名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1700多名毕业回乡青年通过电焊、建筑、烹饪等专业技术培训,全部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劳务性收入4.3亿元。争取辽援资金,在拦隆口镇泥麻隆村、多巴镇加拉山等贫困村实施了中藏药材种植扶贫产业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记者感言】

  作为贫困人口占西宁市贫困人口一半的湟中县,多年来,努力打好扶贫攻坚战,深入推进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力争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来了!来了!

  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到位

  来了!来了!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来了!这两天,在西宁市贫困村,村民奔走相告这一消息,他们在希望、在期待……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目前,西宁市选派的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已经全部到位。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西宁市要建立市级领导联系重点乡镇、县级领导联系重点村的工作机制,精准施策,不脱贫不脱钩。三县的县委书记要把扶贫工作抓在手上,亲力亲为,当好“一线总指挥”。加强“三基”建设,将其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支撑,建强村级组织,强化村“两委”班子,向全市207个贫困村全面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加强扶贫第一线的领导和工作力量。强化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直接扶贫责任,没有完成年度脱贫任务的,队伍不撤、干部不换。

  精准帮扶

  为了贫困村的父老乡亲

  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30.67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11.2万人,年均减少4.86万人!

  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6154.5元增加到9487.4元,年均增长15.5%!

  贫困发生率从33.4%下降到12.2%,年均下降7%!

  看上去简单的数字,凝聚着全市党员干部和全社会力量的心血和付出,为了贫困村的父老乡亲,我们共同努力。温暖、感动,一路走来,晚报记者从贫困群众的言语中、笑容中、泪水中,体会到他们浓浓的感恩之情,感受到他们脱贫致富的干劲更足。

  【扶贫资金大幅增加】2011年至2015年,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0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0.6亿元,年均增长20%,较“十一五”专项财政投资5.48亿元翻了一番。社会各界帮扶资金0.72亿元,整合行业部门资金3.03亿元,企业配套资金5.58亿元。整村推进和易地搬迁稳步实施。

  【实施455个村整村推进项目】扶持9万余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商品经销、加工业、运输业、酿造业、藏文化艺术品加工等生产性项目,项目户有一项稳定增收项目;实施96个村易地搬迁项目,搬迁安置12137户、53412人。

  【产业扶贫初见成效】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积极培育油菜、马铃薯、蚕豆、蔬菜、果品、中藏材、牛羊肉、猪肉、牛奶、饲草料、苗木、旅游商品等优势产业,全市省级以上扶贫龙头企业46家,其中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5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41家,辐射带动贫困农户9万户。

  【贫困群体技能培训深入开展】开展汽车驾驶、特种机械驾驶、民族刺绣、服装加工、烹饪、抹灰工、家政服务等20个专业的“雨露计划”培训,培训贫困学员9740名;落实国家机关和辽青对口及省、市、县结对帮扶款物折价6658万元,引进项目84项,资助贫困生772名,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288期、培训28157人,联系劳务输出16133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