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栏玉砌应犹在
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史书,建筑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令人们凭吊历史,还在于它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审美、建筑的风格,以及人们的精湛技艺和创造才能。马步芳公馆具有多重意义:首先,它是民国时期最后一位称雄西北的地方统治者的官邸,走进公馆的人可以感受到这位令蒋介石十分头疼的“西北王”的霸气;其次,它集中体现了那个时期西北地方建筑的特色,以及西北地区回族人民群众的居住传统与习惯,在民俗、社会学方面同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此外,它以“玉石官邸”的名号屹立于大小公馆之首,不同于金碧辉煌、森严的视觉感受,它是一处真正可以领略“雕栏玉砌应犹在”,让人感慨繁华如梦的地方。
公馆始建于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位于西宁市为民巷13号。原公馆及花园共占地一千多亩,现保留占地29550平方米,房舍299间,建筑面积6180平方米,分为前院,中院,西一、二、三号院,南楼小院及后花园七个部分,整个建筑俯瞰为“囍”字。它是马步芳逃离青海前的最后居住地,在中国人民奋力抵挡日本侵略者的时候,马步芳斥巨资修建。
马步芳还煞费苦心地为公馆取了一个雅号——“馨庐”。“馨”取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因为马步芳产业的堂号是“公德堂”,就取了“馨”字与其相对。而且“馨”字下边的“香”又是子香(马步芳的字)、少香(马步芳儿子马继援)的“香”,从字面意思上讲,寓意极好。“庐”则取自“南阳诸葛庐”的“庐”字,用以吹捧马步芳是像诸葛亮一样的军事家。
马步芳公馆在建筑式样上,不仅继承了青海民居的传统特点,还融合了汉回、中西等多种建筑风格,使之完全适应青海的地形、气候、民俗特点,具有独特的风格。公馆的外形看上去不那么森严、大气,但它俨然是一座宫殿,具有一个地方统治者拥有住宅的实用性,且凸显威严。
在外形上,它借鉴青海传统民居“方形土围墙,在公馆四周建筑了封闭式的3丈多高的砖包墙。民间建筑此墙,是为了挡风防盗,对于马步芳家族来说,则是挡风防暴的。
在内部结构上,公馆吸收了四合院的布局结构,各院房舍大多东与西、南与北互相对称,但它又舍弃了青海传统民居建筑那种屋顶几近平面、无脊无瓦以泥封顶的传统做法,采用汉族居民常用的歇山式大屋顶和廊、柱、木框架的建筑结构。由此,公馆就有别于西北传统建筑,秀气、精致了许多。另外,它的大门位置和主人居室的方位也都具备汉族的建筑风格特点。
公馆一方面融合了汉族民居风格中的优良传统,一方面注重适应回族的生活习惯。首先,不同于中国古建筑惯用的坐北朝南的格局,它的朝向符合伊斯兰教中的东西朝向——朝向麦加方向的惯例。汉族游客进入马步芳公馆,首先会诧异马步芳作为一家之主为什么没有住在正方,而选择了汉族意识中的厢房居住。这个疑问在理解了马步芳的宗教信仰之后就会豁然开朗(伊斯兰教中先见太阳的西方为大房)。其次,按照回族习俗,男性一般不得随意进出女性房间,马步芳公馆内作为内眷、女性宾客和部分女佣人住所的南楼小院,就被置于西南角,相对较为封闭,又南通花园,北与伙房、侍从院相连,既方便使用,又符合回族的宗法、礼仪。 (未完待续) (张青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