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产茶 班玛藏茶

08.06.2017  23:12
东部沙棘、西部枸杞、南部藏茶、河湟杂果”,一个如画的林下经济蓝图在我省铺开。近年来,青海林业部门按照这样的产业发展思路,不断加强藏茶基地建设,为我省林业“十三五”规划涂抹了闪亮的一笔。

2013年,我省干旱浅山造林试验站就开始了花叶海棠(藏茶)的育苗、茶园建植、茶叶产品研发工作,通过不断研究尝试,不断改进加工工艺,目前,从花叶海棠茶园建植,实现了野生资源的人工栽培,茶园种植逐渐形成规模。

省林业厅非常重视藏茶产业的发展。目前,全省已种植1333公顷。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3500米,与四川交界,是青海的南大门,藏茶种植面积已有近1000公顷。

而藏茶制备的主要原料花叶海棠,作为我省的特有资源,制备的班玛藏茶成为了我省的又一种新型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采集、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成为了农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以茶会友品味生态茶文化

雨后的班玛县,缓缓抬升的云雾,清澈见底的水流,山林青翠,犹如仙境。不久前,记者来到灯塔乡班前村村民才让当周家中,才让当周熟练地沏了茶,请客人品尝。顿时,湿润的空气中飘起独特的茶香,沁人心脾。

才让当周说:“我的阿爸以前特别喜爱吃肥牛肉,每次吃后常常头疼、头晕、气虚,阿妈就会给阿爸泡一壶茶喝,休息一会就觉得舒服了。后来才知道我阿爸患有高血压病,阿妈给他喝的是当地的藏茶。藏茶具有“三降四抗”(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和抗衰老、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的作用,如今,在我们班前村每家每日三餐都会喝藏茶,解渴解乏,还能有效降血压。”

班玛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曹军山介绍说,灯塔乡班前村是当地有名的“长寿村”,491名村民中70岁以上老人有52人,占总人口的10.6%,长寿老人的数量和比例均高于全县其他各村,缘由就是长期饮用藏茶。

班玛县林业局陈国军说:“班玛藏茶是利用花叶海棠和变叶海棠的叶子加工制作而成。在我国花叶海棠和变叶海棠分布环境最好、受外界干扰最小的区域就是青藏高原海拔3000—3500米地区,班玛县就处在这一独特的区域,其境内人口稀少,水质优良,无污染,是藏茶生长的净土。

班玛野生藏茶有悠久的历史。据《果洛宗史》记载,在唐宋时期班玛文化交融,各类贸易繁荣,当地牧民用牛羊肉、奶制品、藏茶等换取日用品。特别是当地的“野生藏茶”当时很是走俏,销往四川省的阿坝、马尔康等地区,班玛的“赛西古道”就是当时向外运送茶叶的唯一一条通道。

但随着文化记载的缺失,班玛藏茶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许多人都认为青海不产茶。近年来,随着全省林下经济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班玛藏茶渐渐浮出水面,青海不但有茶,还是原生态、无污染的好茶。

灯塔乡班前村党支部书记尕玛求说,班玛藏茶是我们的民生之茶。现在,党的政策好,我们的生活也好,以茶会友,品味原生态的藏茶,非常享受。如今,踏进果洛州域,迎宾待客时飘来的总是一缕缕藏茶诱人的清香。

在班玛县,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陈国军介绍。 “藏茶作为牧民群众生活必需品,这种需求和习惯是其他饮品不能替代的。农牧区劳动力经过技术培训和技能实践进入藏茶种植经营行业,有助于牧民群众提高文化素质,提高生活水平。同时,挖掘古老久远的藏茶历史文化,也有利于藏区经济融合发展,对传承藏茶文化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茶为伴护绿固土保生态

如果说,尕玛求品味藏茶是幸福生活的一种表现,那么种植藏茶则是我省林业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每年4月底5月初,班玛县逐步春意盎然、山林逐青,此时便进入花叶海棠种植的“黄金期”。

来到亚日堂乡人工栽植的藏茶基地,一棵棵栽植的海棠树苗已长到齐腰,陈国军介绍说,这里的树苗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

陈国军介绍说,花叶海棠既是经济树种,又是生态树种,种植花叶海棠资金来源以中央和省级投资为主,苗木作为防风固沙、绿化荒坡的“先锋树种”,可以进一步增加土地植被覆盖率,起到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班玛县发挥资源优势,按照“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域、优先发展”的原则,确立了大力发展藏茶产业的战略思路。通过项目实施,逐步改变了林区群众以牧为业的传统生产方式,改变因放牧对林地的挤占,缓解和减少林牧矛盾,化解了发展和保护的相互制约,保护了森林资源,加快了公益林建设。

2014年在省林业厅支持下,在灯塔乡开始了青海历史上首次规模化人工种植藏茶166公顷,并获得成功。2015年,省上确定了“建立班玛县藏茶种植、加工示范基地,逐步扩大种植规模”的目标。班玛县联合玛柯河林业局成立了藏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按照《班玛县藏茶基地建设与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继续扩大藏茶种植规模,在亚尔堂乡、赛来塘镇和灯塔乡人工种植藏雪茶530公顷,形成了玛柯河两岸长100公里的班玛县首个藏茶生产基地。陈国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发展规划,项目实施到2020年藏茶面积达到3333公顷,所形成的经济林年涵养水源量约为118.39万立方米/年,年涵养水源的经济效益约为7249.8万元/年;年固土量约为66.9万吨/年,年固土经济效益约为3217.1万元/年;年固碳量为0.26万吨/年,释氧量为0.71万吨/年,年固碳释氧经济效益约为1026.5万元/年;年净化大气环境价值量为163.6万元/年,积累营养物质价值量为40.4万元/年。届时,将产生极大的生态效益。

班玛人期待,再过几年,花叶海棠和变叶海棠就能成林,届时春季白花艳丽,夏季绿树浓荫、秋季红果满树,将成为班玛的一大景观,同时为日益火爆的旅游增色。

以茶为媒走好致富生态路

5月,沿着班玛县河流行走,远远就能看见牧民群众采摘藏茶忙碌的景象。

在海拔3500多米的山地上,班玛县灯塔乡科培村牧民五保页正在自家的藏茶园里查看苗木的生长情况。他说,近年来县上着力打造“绿色班玛”,免费为贫困户提供藏茶树苗,我种植的藏茶面积不多,大概估算了一下今年在“藏雪茶”种植采摘方面收入可以达2万元,作为县上第一批种植藏茶的人,从中让我们看到了脱贫的希望,从内心真的很感谢党和政府。

像五保页一样的牧民群众,仅仅是班玛县林下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他们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展了以打造“绿色班玛”为主的藏茶、羊肚菌、贝母、大黄等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

驻足班玛县金色藏文化扶贫产业园,门口交购藏茶的牧民群众排起了长队。藏茶加工车间里,“哐啷哐啷”,是揉捻机翻动藏茶茶叶的声音,跳跃翻转的片片青叶,淡淡的茶香飘进鼻息。

据了解,去年,班玛藏茶在青海省首届高原特色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实现收购加工藏茶2000公斤,利润产值达600万元。同时,充分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吸收贫困户加入企业,从事藏茶种植加工和销售等,带动200户100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人均增收2800元。

以前到四川旅游,看到当地把自产的茶叶包装起来卖成了钱,那时,我就想要能把家乡的茶做成商品卖钱就好了。如今,我们也把茶叶做成了一项产业,这是做到了我们牧民心里,我举着双手赞成。”班前村党支部书记尕玛求说。

近年来,班玛县为把藏茶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打造“绿色、特色、规模、品牌”的班玛藏茶,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销模式,不仅拓宽了茶叶销售渠道,还带动了当地牧民群众脱贫致富。

三年前,班玛县明确了大力发展藏茶产业的战略思路,在玛柯河流域开始了我省历史上首次规模化人工种植茶叶的尝试。

三年后,从粗放采摘、粗加工到后来的精细化包装销售,再到目前正在尝试的砖茶加工。如今,班玛县已形成藏茶采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成熟体系,班玛人生生踩出了一条“特色化、品牌化、优质化”的藏茶发展新路子,正在走出一条独辟蹊径的致富“生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