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供给侧改革进行时
自启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以来,我省各行各业迅速行动,从改善供给入手,改善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以此适应消费者对产品的多元化消费、个性化需求,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从工业到农业,再到服务业,我省供给侧改革取得了新成效。
工业:化解过剩产能的大幕拉开
为了增加钢铁产品附加值,帮助企业提质增效更好发展,西宁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今年4月关停了炼铁1号高炉、炼钢8号和9号电炉。
西宁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党群工作处协理杨春元介绍,已封存的8号电炉,1969年建厂时就开始生产,是历经半个世纪的“功勋电炉”。8号和9号电炉工作了47年,是企业最老的炼钢炉,环保、能耗、质量、安全、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指标均已达到或优于国家规定标准。尽管如此,8号和9号电炉依然被封存。这代表了我省、我省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的决心。
西宁特殊钢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宁特钢是青海省仅有的一家钢铁企业,化解产能工作对于西钢来说责无旁贷,同时作为深受行业产能过剩矛盾困扰、经营出现阶段性困难的企业,企业对于国家“下重手、出良方”统筹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全力支持。
至此,随着西宁特钢三台冶炼炉的关停、封存,我省50万吨钢铁化解过剩产能的任务全面完成。
据悉,在包括2016年内的三年间,我省目标关停拆除西宁特钢炼铁高炉、炼钢电炉3台,压减钢铁产能50万吨;关停退出14处煤矿,压减产能276万吨。其中,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关停退出4处、压减产能24万吨,海北藏族自治州关停退出5处、压减产能30万吨,玉树藏族自治州关停退出1处、压减产能3万吨,青海省能源发展集团关停退出4处、压减产能219万吨。
截至目前,在全省上下通力合作下,今年的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进展顺利,西宁特钢3台冶炼炉已全部停产,6月完成断电、封存工作;能发集团鱼卡、红土坡两处煤矿均已停产关闭,涉及产能9万吨。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化解过剩产能的主要任务是贯彻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着力提高先进产能比重,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关停一些小煤矿的同时,必须加快延伸产业链,推动行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为此,我省先于全国其他省份启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13”工程,明确把强创新、去产能、上技改、降成本、防风险作为工业领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工业全面转型的战略要求和重大部署,并采取“1+5”体例架构,将实施“强创新、去产能、上技改、降成本、防风险”5个配套方案。
此外,制定了发展目标:按照“一年破局、两年稳定、三年提升”的进度要求,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省级技术中心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累计完成技术改造项目600项。“僵尸”企业实现分类妥善处置。完成50万吨钢铁、276万吨煤炭压减目标。淘汰各类落后产能225万吨。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企业综合成本比2015年下降4%以上。18户省属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力争达到国内平均水平,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达到101%。工业经济增速稳定在西北前列,在全国的排名位次逐年提升。
农业:供给侧改革正围绕着百姓餐桌展开
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随着经济发展,消费者的钱袋子鼓了,人们开始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如今,从城镇超市到乡村集市,粗粮细粮一应俱全,蔬菜副食品种类繁多,“菜篮子”丰富、“米袋子”充实,质量趋好,一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围绕着百姓餐桌悄然展开。
“土鸡、土鸡蛋虽然贵些,但营养价值比较高。现在我家每个月要多支出三百多元买土鸡蛋和土鸡。”10月3日,在省城莫家街,市民肖先生买了一箱土鸡蛋、一只土鸡。他感叹地说:“现在人们讲究营养均衡,食品健康,只要东西好,即使贵一点也愿意买。”
市民餐桌上的变化,得益于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变化。为满足百姓由“吃饱”向“吃好”转变的需求,我省农业部门应势而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完善农业生产和产品结构,从追求产量向产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以推动农畜产品供给结构,强化科技支撑和规模经营,让农畜产品更加适应消费需求,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除了种类多,我省农畜产品的质量也不断提高。从农田到餐桌,“舌尖上的安全”正在全省不断提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中得以保障。
2015年的监测报告显示,青海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96%,其中,蔬菜合格率96.7%,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7个百分点;自产畜产品、水产品合格率100%。
随着我省发展绿色食品强劲的势头,我省在总结西宁市农超对接质量追溯试点、大通县产地准出质量追溯试点等模式的基础上,配合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创建,已经在西宁、大通、湟中、互助、格尔木开展了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各试点地区结合实际,将具备条件的,特别是已认证为“三品一标”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及屠宰单位纳入追溯试点平台。一旦农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可通过农产品标志和生产过程记录,追根溯源,界定责任人。
不仅如此,供给侧改革给餐桌带来的新变化,还体现在外卖业的兴起上。工作的高效率、生活的快节奏,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饮食观念和就餐习惯,外卖业应运而生,为上班族、休闲购物人群、学生群体提供营养、美味、快捷的快餐服务。省城西关大街一家单位的员工小刘说,上班五年多,单位附近小吃店都被她和同事吃遍了,也吃腻了。现在有了外卖,想吃什么通过电话或网上订餐,太方便了。
服务业:私人定制悄然兴起
近日,省城力盟步行街广场上,一场私人定制版街头求婚温馨上演。随着动感音乐响起,舞蹈演员的表演为市民王兴阳的求婚拉开了帷幕。就在现场群众兴致勃勃欣赏动感舞蹈时,帅气的小王突然手捧鲜花向人群中间的一名女子走去。等这名女子回过神来,相恋多年的男友已拿出准备好的戒指,单膝跪地向她求婚。
据悉,近两年,这种具有表演性室外新型求婚形式在西宁已不少见。策划这场求婚的婚庆工作室负责人介绍,为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许多婚庆工作室相继推出了私人定制求婚、婚庆、婚纱摄影等服务,而这种转型也成为婚庆行业创新营销模式的有益探索。
如今,大众化旅游逐步走向个性化。“走走看看”的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更深度体验异域风情的想法,特色游、深度游、私人定制游应运而生。
省城一些旅行社正是看中了消费者的巨大需求,并以此为商机,推出了私人定制的旅游产品,以全新的方式、更周到的服务、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唯一仅有”的模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今年4月,青海旅游集散中心有限公司试水定制旅游,推出两条省内定制线路。从目前看,已呈现井喷式发展。今年,该公司还将丰富私人定制服务,从衣、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为游客提供菜单式的定制服务。
中国旅行社总社(青海)有限公司也适应新常态,细分市场,针对骑行爱好者、中老年等人群,推出了泰国骑行之旅、东南亚养生之旅。
“在参团游客人数下滑的大背景下,旅行社要实现盈利,就必须调整旅游产品结构,私人定制是一种有益尝试。”省城一家旅行社负责人表示,发展中高端私人定制旅游产品,展现旅游服务的个性化独特魅力,已成为各大旅行社寻求转型的突破口。
私人定制悄然兴起,正是供给侧改革发力的成效。(吴亚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