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农村信息化服务为“三农”导航
“动动手指,看看手机短信,最近的农资信息、招聘信息、病虫害预防……这些信息全都有俩,用处大的很!用手机可以和老师直接联系,种菜、种庄稼、施肥……你看,这是老师前两天刚发来的病虫害预防的短信,有了老师的指导,方便的很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斜沟乡业坝台村的村民祁永春一边操作手机一边向记者说到。
近几年,青海省科技厅依托我省科学技术信息所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将农村牧区科技信息化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多种服务通道,预先、主动地将农牧业生产技术、林业培育、病虫害防治技术、市场交易、气候预警、社会管理等信息精准推送给农牧民和农牧业龙头企业、农牧业生产基地等,有力推动了全省农牧业新技术、新成果在农牧区的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信息化对我省农牧业产业以及农牧区社会管理与民主保障的水平。
信息兴农
涉农服务平台助农民致富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化,谁掌握了信息,谁就会赢得发展“三农”,服务“三农”的主动权。而今,我省的信息化主动服务有力助推了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据了解,信息化服务推动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在平台服务的推动下,2015年在全省将推广青杂7号、4号等油菜品种18.8万亩,推广青薯2号、9号等马铃薯品种13.19万亩,推广青海12号、13号等蚕豆品种42.57万亩,推广高原437、412号小麦品种34万亩。
同时,信息化服务引导了设施农业的高效生产,提高了抗风险能力。以大通的庞全禄、乐都的张永录等为代表的科技特派员面向设施农业开展信息化服务,通过引导种植户科学生产使西红柿、黄瓜以及叶类蔬菜平均亩产分别提高了15%,20%和17%,同时利用平台发布的极端气象灾害信息及时向农户传递预警信息,避免了温棚蔬菜生产损失。
信息化服务指导农户科学施肥在提高产量的同时降低了环境污染。平台可根据农户地块的地理信息数据、气象数据、土肥数据以及种植的品种推荐最佳施肥方案,通过方案的应用可以提高作物亩产15%左右,同时做到合理施肥降低污染。
此外,信息化服务解决了农户生产销售信息不对称的瓶颈。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及时发布农产品供应信息,借助互联网传播优势,大大提高了我省农产品销售份额,2014年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1700万元。
“通过平台我可以把主推农作物品种的配方施肥发到农户手机上,这样我们的农户就可以用手机获得最佳施肥方案。我的手机也是24小时开机,农户有问题可以随时找我!”西宁市大通县斜沟乡业坝台村的科技特派员祁生兰对记者说。
如今,全省农牧民可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得适时、高效、个性化的生产技术服务和各类社会管理普适信息服务,并可应用多种方式与技术专家和管理机构进行咨询交流。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为农户生产提供科技服务,研发了基于地理信息、气象、土肥数据的农户地块配方施肥与技术推送系统,完成农户地块相关属性的整合,建立基于生产品种、目标产量的配方施肥计算模型。目前,已在海东市平安区石灰窑乡石灰窑村完成试点。
如此一来,农户登录进入青海省农牧区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检索身份证号码等方式可以浏览个人的基本信息,包括田块的地理信息数据、气象数据、土肥数据,输入种植品种和目标产量,系统进行计算后,可以给农户推荐种植该作物的最佳施肥方案。完成定制后,系统自动将该农户信息分配到相应的科技特派员,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会将生产方案、病虫害防治方案、市场价格等信息主动推送给农户,指导农户生产。同时,农户也可以进入青海省农牧区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查询作物的生产方案、视频课件、价格、供求信息等。
据了解,2014年底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与我省党员远程教育系统融合,在远教系统覆盖的2014个电信模式服务点均可以获取各类信息化服务。平台每天服务农户10000名左右,每月接到农户反馈信息50多条,平台覆盖地区信息化服务已经成为支撑农牧业高效生产的主要手段。2015年在继续完善平台服务功能的基础上,信息化服务将把蔬菜、浆果生产作为主要服务对象,覆盖互助、湟源、海西乌兰、德令哈、都兰等县,新增服务农户10万户,新增科技特派员300名。
信息化服务平台
为农户制定个性化“套餐”
过去,网络平台与实际服务“两张皮”,“三农”信息“满天飞”,农民却难以接收、或因有效性差不愿意接收的现象十分普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基层农户缺电脑、不会上网,缺乏信息收集的主动性,硬件平台信息服务效率低;另一方面,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也很难从网络上繁杂的信息中取得农户可直接利用的服务内容,难以发挥“搭桥”作用。
为破解这一难题,省科技厅在原有农村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实地调查研究,针对农牧民对科技信息的需求特点和基层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强和完善信息平台建设。
“过去我们都是听村上的广播、看墙上的通知,才能知道一些信息,有时候不注意就错过了;现在好了,有了这个平台,‘三农’的信息我都可以直接发给村民了,既方便又有效率,大家掌握的信息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了。”海东市乐都区碾伯镇七里店村的村主任张永录高兴地告诉记者。
“我们按照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扁平化布局原则,建设省级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县级综合信息服务中心、村镇信息服务站(点)3级信息服务机构,并通过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组成新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支撑环境。形成了‘服务有对象、效果有反馈、资源有提升、行动有提示’的新型农村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青海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胡永强表示。据了解,如今,该所面向全省整合各类信息化基础设施,将有效资源统一接入省级农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并从农户的不同产业特色需求出发制定个性化“套餐”。
同时,设计研发的青海省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手机版,只要下载安装软件,即可随时随地点击浏览各类涉农信息。并将服务平台的内容架设在现代农村党员远程教育频道和三网合一电视点播资源中,通过机顶盒连接电视即可同步点击浏览青海省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的信息内容,方便农户通过不同终端获取信息。
主动服务模式
让农户尽享科技成果
2013年底,我省被列入第三批“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省份。我省依托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搭建“三网融合”的信息服务快速通道,构建“资源整合、统一接入、实时互动、专业服务”的省级综合服务平台,促进基层信息服务站点可持续发展,完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
据了解,青海省级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包括农牧业全程智能信息化服务、农牧区教育教学信息化服务平台、农牧民健康医疗信息化服务平台、农村社会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农村普适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5个专业服务平台。目前,省级平台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平台的功能全部实现。
如今,农业信息化主动服务资源已包含我省所有主推农牧业作物和品种,服务形式包括短信推送、热线咨询、视频答疑、网络播报等。目前主动推送平台已覆盖大通、湟中、平安、乐都、民和、共和、刚察、兴海、贵南、贵得、祁连等11个县,1651个行政村共计17.6万户农牧民,涉及耕地面积380多万亩,服务全省协会、园区、涉农企业等经营主体1029家,培养了开展信息化服务的基层科技特派员818名。
在专业信息服务站建设方面,通过对全省农业现代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专业技术协会、乡镇农技站、农资经营实体等进行筛选,目前,已建设专业服务站点1000个。
另外,依托青海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省级农牧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组建了一支能适应农牧区多方面信息需求的省级农牧业信息化科技服务专家咨询队伍。目前,已有省级和乐都、大通、互助、祁连、民和、平安等农牧业单位的信息化服务专家97人。对原有农村信息化科技特派员进行了筛选,同时,整合了一部分文化、卫生等部门基层服务站点的信息员,目前,选聘的信息员人数已经达到1100人。
农业智能服务已成为我省国家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多年探索,在原有平台基础上不断进行改版升级,构建了以专家决策支持智能化与互联网服务远程化相结合的农牧区信息化主动服务平台,建成智能、高效、可持续的、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应用的新型农村综合服务体系。针对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安全控制和市场交易各环节信息化服务的需要,建立了信息数据相互关联的主动推送平台、安全溯源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
“主动推送平台是建立一个能够获取地理信息、气象信息和土壤信息数据并且联通服务专家、科技特派员、农牧民的信息化服务系统,并把全省涉农专家根据我省农牧业生产实际,编制的各类农牧业生产技术方案录入系统,科技特派员根据农牧民生产实际利用系统主动的、个性化的开展一对多的信息化服务,同时建立远程咨询和效果反馈机制。”青海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平台服务中心主任牛青松向记者介绍到。
据了解,安全溯源平台利用主动服务积累的数据建立全过程的安全溯源体系,平台按照规范标准提供公共的免费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借助第三方成熟交易平台搭建,结合安全溯源体系实现所有商品可溯源。目前,农村信息化主动服务模式和可溯源的电子商务平台在国内尚属首次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