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促发展·青海在行动】 铆足干劲求解高质量发展“最大公约数”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记者 王瑞欣 报道) 人勤春来早,奋斗正当时。走进青海省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生产车间、在建设一线,各行各业的人们开足马力、全情投入,奋力实现首季“开门红”!
穿好隔尘服,戴上帽子、口罩,再经过喷淋间360度无死角除尘,记者走进了公司生产车间。48台全自动化的生箔机器正紧张地工作着,控制系统清晰地显示着电流、速度、收卷张力、长度等参数,让人一目了然。由于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公司新生产下线的3.5微米超薄铜箔备受市场青睐。对于这家企业而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压轴戏”还在后头:不断拓展高端市场与海外市场,让更多“青海芯”走向世界。
2022年,青海诺德新材料有限公司二期年产1.5万吨动力用电解铜箔项目顺利投产,这意味着诺德股份在青海投建的年产4万吨动力用锂电铜箔项目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据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乐介绍:“开年以来,我们的订单就实现了稳步增长,这无疑给我们注入了‘强心剂’。入驻园区这十多年来,公司不断创新技术发展,从6微米铜箔顺利生产到如今3.5微米超薄铜箔的顺利诞生,都离不开青海省委、省政府以及园区对企业的大力支持,在一项项政策红利的支撑下,我们企业也有了更多的资金投入研发,形成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同一个开发区内,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新能源分公司的生产车间机械轰鸣……由于订单限期临近,工人们正忙着赶制产品。这个“忙”字,背后潜含的原因令人震撼——该公司电子级多晶硅项目生产工艺采用国际先进水平的改良西门子法,是国内第一家成套引进技术的千吨级电子级高纯多晶硅项目,完全实现闭路循环。产品质量指标按照国际半导体级水平设计,质量设计指标为国际领先、国内最高水平。通过不断健全安全管理机制,逐步攻克技术难题,实现了产品质量与产量的稳定保障,去年销售额更是创下了历史新高。“虽然2023年光伏市场供需关系不容乐观,行业上下游也对多晶硅持看跌心态,但集成电路行业发展势头依旧强劲,尤其产业链的国产化更加迫切。我们公司立足于电子级多晶硅,目前已拥有了稳定的客户群和供应量,开年以来全年的电子级产品销售订单已基本签订完毕。”该公司营销总监王鹏在谈及今年的发展时信心满满。
新年新气象,新年新发展。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各工业企业陆续投入到紧张忙碌的生产状态,开足马力抓生产、加快推进新项目、全力攻坚促技改,呈现出生产火热、订单充足的良好状态。同时,为护航园区企业生产不断链,园区坚持服务不断线,持续强化要素保障,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及时掌握并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难题,鼓励企业增产增效,为企业达产满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如今,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现有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这一科技创新资源,以创新驱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企业在集聚集约高效发展轨道上扩大规模、做优产品,向高质量发展最前沿加速挺进。
近年来,青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政策引导与精准支持,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激发企业发展活力,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声浪渐高。“三期项目今年就能投产了,我们聘请的专家以及科研人员也都陆续到岗,相信今年公司一定能再创佳绩。三期建成后,我们将再添加2个亿的产值。”在青海中利光纤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建江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生产车间,几名员工正坐在工位前仔细地检测手中生产好的光纤。从密度到损耗、从传输性能到衰减率,凡是经过工人手中的光纤产品都必须保证合格率。作为一家集生产光纤预制棒和光纤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一直将技术作为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据介绍,中利光纤在生产制造扩大规模、稳步发展的同时逐年加大研发投入,以此提高公司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着重解决光纤预制棒行业的瓶颈问题,经过不断努力,目前公司已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9项。
高质量发展力量喷涌,创新浪潮高涨。放眼青海,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正以磅礴伟力,推动着各个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船向着更加光明的彼岸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