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海建设得更加和谐美丽——写在全省“两会”召开之际
一
青海,是一个源头:一个关乎环境保护的源头;青海,是一块高地:一块民族团结进步的高地。
生态优良才会美丽,这意味着青海人的责任和担当;社会稳定才能和谐,这积淀着青海人的共识和追求。
以生态文明托起大美青海,以绿色低碳守护美好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万千青海人义无反顾,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进入新世纪,青海各族人民同向发力,谱写团结进步新篇章。
二
有一种定位,如此清晰。
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我国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青海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所有特征,处于反分裂斗争一线,地理位置联疆络藏,维稳任务十分繁重。
有一种体认,如此深沉。
彰显生态文明,建设大美青海,是实现中国梦青海篇章的重要内容,而要实现这一美好愿景,必须按下绿色发展“快进键”,以生态GDP和公众绿色生活为共同支撑。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千百年来,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众多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高天厚土上,休戚与共、亲如一家。毋庸置疑,一部青海发展史,就是一部青海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
有一种抉择,如此坚定。
落实全国和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生态文明优先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以更加有力、更富创造性的举措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动员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
既要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服务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又要坚决维护社会稳定,捍卫国家统一、安全。牢记特殊省情,履行特殊责任,当今青海,责无旁贷;未来青海,义不容辞。
三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是文明的召唤。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民族工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从2007年12月提出“生态立省”,到2012年5月提出“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从2014年1月提出“努力打造大美青海升级版”,到2014年11月提出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历经多年探索,省委省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刻、措施更加到位、落实更加有力、成效更加显著。
特别是近年来,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引,自觉肩负起保护生态的历史责任,无论是在思路举措上,还是在保护成效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立足青海多民族的历史根基、文化渊源和现实基点,着力实践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中央治藏新方略,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为平台,以“民心工程”与“民生工程”为两翼,逐步实现从维护稳定到建设稳定的战略转移。
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牢固确立,“中华水塔”丰沛坚固;稳定共识熠熠生辉,创建活动异彩纷呈。这是“十二五”的亮点,也是“十三五”的基点,是青海各族儿女立志打造生态样板、矢志夯实稳定根基的温馨起点。
四
发展,乃当今主调。面对“十三五”,我们擘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十三五”时期,“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思维、大战略、大格局、大智慧,将为青海经济社会的平衡、包容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引领、坚实支撑。
实现“一个同步”、奋力建设“三区”、打造“一个高地”,确定这样的“131”总体要求,把握了发展趋势,回应了群众期待,凸显了比较优势,必将极大鼓舞全省各族人民的信心和干劲,开辟青海“十三五”发展的新天地。
发展理念既是发展格局的策略和原则,也是动力和支撑。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是关乎发展全局,是贯穿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主线。“十三五”期间,要紧密结合青海实际,更加注重生态保护、更加注重转变方式、更加注重和谐稳定、更加注重民生福祉、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夯实基层。
五
先行、先进,乃青海作为。面对“十三五”的开局之年,须把握改革发力、制度说话、观念落地的新彩头。
生态是青海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也是后发赶超的最大潜力。
开局之年,须尊重自然,科学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注重抓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牢固树立绿色发展观和消费观,严格执行新环保法,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启动实施“碧水蓝天行动”和深化“家园美化行动”,建设高原美丽乡村。
开局之年,须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全过程,进一步处理好全局与局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民生、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决不以破坏生态、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让青海的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
开局之年,须全力推动绿色发展,培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建设,以绿色循环低碳为主攻方向,壮大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打造绿色青海。
“和谐”富有诗意,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谐孕育热情,能激发民众创造活力。
开局之年,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应当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刻认识“团结是福,分裂是祸;稳定是福,动荡是祸”的道理,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全力以赴推动社会稳定、长治久安。
开局之年,应当把稳定作为硬任务和底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有效防控各类风险,更好推动维稳工作由应急向法治、由粗放向精准转变,用较低成本保持社会和谐、持续稳定,实现各民族“两个共同”。
开局之年,应当在大是大非面前,认识不含糊,态度不暧昧,行动不动摇,始终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自觉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切实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开创秩序和谐、群众和乐、民族和睦、宗教和顺新局面。
六
问题是时代声音。
我们必须正视,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恶化态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这一方面来自全球气候变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不合理生产生活方式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是青海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是我省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我们要自觉担负起对国家生态安全应尽的特殊责任,奋力开辟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境界。
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是一场涉及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体制机制的自我革命。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不是降低对发展的要求,更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在绿色、低碳和循环的道路上推动更高水平的发展。我们要进一步从传统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凸显国家和我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
生态文明建设是理念、制度和行动的综合,它通过科学理念指引制度设计,通过制度规范和引导行动,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要加快制度创新,强化政策落实,严格生态安全的底线、红线和高压线,不断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担当意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搭好基础性框架,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切实抓好各项制度的执行和问责。
七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做好民族工作关乎全局、关乎长远、关乎根本。
讲任务,是各民族共同的任务;讲成绩,是各民族共同的成绩;讲困难,是各民族共同的困难;讲前途,是各民族共同的前途。各民族兄弟姐妹情同手足,同舟共济,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可以说,在青海,如果没有各民族团结,一切将无从谈起。
2013年初夏,《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纲要》在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体会议上审议通过,正式出台实施,标志着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马克思指出,“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只有建立在实在利益、切身感受和共同未来之上,认同才真诚、持久,才有打破阻隔、穿越风雨的力量。
民族团结进步的核心问题,就是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中央明确指出,确保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基本要求,各地不是同样水平,但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今天和今后五年所做的工作都应围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近年来,我省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将全省财政支出的75%以上用于民生投入,从住房教育、医疗卫生到社会保障、就业等问题,省委省政府每年为群众办10件实事,这些举措促使藏区持续保持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发展速度,使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到千家万户,探索了欠发达地区改善和促进民生保障的成功之路。
我省集西部、民族、贫困地区于一身,贫困人口点多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原因复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莫过于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没有摆脱贫困。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只争朝夕奋力拼搏,同心合力攻坚克难,竭尽全力奋勇争先,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应当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着力改善民生为重点,以扩大公共服务为保障,以推进文化繁荣为纽带,以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为支撑,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建设普惠民生、和谐美好新家园,让各族群众共享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更趋和乐。
八
绿色梦想,是国家的,更是每个人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全社会共有,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创造。
今日青海,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共识度正在提升、公约数正在形成,广泛的“生态共识”正在转化为积极的“生态行动”。
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构筑了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绿色谱系”;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逐步突破,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与日俱增,成为转型升级的“绿色动力”。全社会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转型最深厚的土壤正在形成,为我们展示了远景、提供了舞台。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从美丽中国到大美青海,从总是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无比温暖到持续体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建设力度,我们倍感盛世荣光,我们总是意气风发。
拨开历史的层层帷幕,拂去岁月的重重尘埃,我们可以看到,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正是中华文化强烈的向心力,涵养了少数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心灵认同,谱写着“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传奇。
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持续发力、不懈创新、长久用劲。我们看到,今日青海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发展基础和制度基础不断巩固,维稳工作也实现了由被动向主动、由粗放向精细、由应急向常态的转变。
美即和谐。我们有信心、有能力让生态美、和谐美的动人画卷在青海大地更加完美、丰盈地展开,让我们众志成城、殚精竭虑,向着把青海建设得更加和谐美丽的目标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