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17.01.2023  08:13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2021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2021年6月7日至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要坚守人民情怀,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民之所忧必念之,民之所盼必行之。青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建成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社会保障网,健全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社会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在全国前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多措并举,群众获得感满满

  “大雪”节气过后,高原大地寒意袭人,但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王佛寺村新建的高标准温棚里温暖如春,一株株樱桃西红柿长势喜人。

  以王佛寺村为代表,寿乐镇做好产业规划,全镇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扩大拱棚蔬菜、露地蔬菜、饲草等特色种植规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提高群众收入。

  “现在我在家门口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还能就近照顾孩子,特别好。”村里7号棚的主要负责人王冬梅说,自己从今年3月起开始在村里的温棚打工,每月工资有2400元。

  新时代新征程,青海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筑牢了村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现实根基。

  隆冬时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政务服务大厅里人来人往,服务窗口工作人员为前来办事的群众提供热情服务。

  “临近年底,也没法到外面打工,就想找点临时的工作干,没想到这么快就找到了。”德令哈市平原村村民吴六斤来到办事大厅寻求帮助,很快便在大厅办事人员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保洁的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牵动着千家万户。青海积极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就业创业提质增效工程,大力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12+N”系列就业服务活动,创新采取直播带岗、职业指导直播课等新方式,推动形成更加高效、更加精准的就业服务体系。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多方共赢。青海进一步激发“青海拉面”“青绣”“海西枸杞”等劳务品牌带动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倍增效应,实施“技能中国——青海行动”“技能提升行动”等,大力开展“菜单”式培训和定岗定向培训,举办第五届“中国创翼”大赛青海选拔赛,使劳动者技能素质进一步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大幅提升。

   安居乐业,群众幸福感满满

  守护好绿水青山,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家园,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关键一环。

  冬日暖阳下,清澈的湟水河从海东市乐都区穿城而过,风吹芦苇荡,一只只野鸭展翅掠过河面。“水清河畅景美,真好!”居民张云不禁感叹。

  近年来,乐都区坚持治理河道生态、防洪两手抓,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和巡河湖制度,数据显示如今湟水河老鸦峡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青海人民最大的民生福祉和永远的骄傲。

  西宁市城北区祁连路西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有一道“笑脸墙”,“笑脸墙”上的照片里每个人都笑容灿烂。社区居民褚女士说:“小区环境好,社区服务好,生活过得好,怎能不开怀大笑!”

  笑,是对幸福生活的表达,笑脸背后,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虽然住的是几十年房龄的老旧小区,但屋里温度一点不低!”隆冬时节,屋外寒风呼啸,但西宁市城中区南川东路恒通小区居民李先生家中温暖舒适。

  老旧小区改造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工作,青海逐步形成富有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改造模式,在安居的基础上让更多人实现了“优居”。

  “感谢社区工作人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我们解决了暖气不热的问题。”这是前几日发生在西宁市大众街街道德令哈路社区的一幕。

  只要一吹哨,相关部门就来报到。小区出现供暖不足,大众街街道德令哈路社区召集法院、信访、建设、开发商、物业以及居民代表集体协商、解决问题,最终解决了困扰居民的“难心事儿”。

  中午时分,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中心敬老院,付科老人正在和其他老人一起等待午饭开餐。“我无儿无女,本以为老了无所依靠,没想到到了敬老院,吃住有保障,24小时有人照料,我赶上好日子了!”付科老人十分感慨。

  在达日县中心敬老院内,标准宿舍、活动室、食堂、藏医理疗室等一应俱全,近500平方米的生态日光温室,为老人们提供了一处拥有南方气候和景致的散步场所。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高质量养老服务让民生实事更显温度。2022年,全省共投入资金3.32亿元实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项目,下拨资金1.1亿元为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为32万余名7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补贴4.37亿元。

   保障有力,群众安全感满满

  “同学们好,我是来自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平湖实验小学的周颖老师,从这学期开始,将由我为大家教语文课。”

  每年9月开学初,海东市乐都区东林学校都会迎来支教老师,他们不仅拥有丰富教学经验,而且通过开展教研活动、教学指导、管理培训等方式,为学校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守护教育公平,让孩子享有更高质量的教育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青海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着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是筑牢民生福祉健康之基的重中之重。

  “滴滴滴……”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八一医院内科诊室传来一阵急促的提示铃声。视频电话接通,重症监护室主任赵志玺通过镜头直接向远在偏远牧区的病人问诊。

  小小屏幕,串联起的是医疗资源深度共享,更是老百姓幸福感与安全感的“智能保障”。

  为满足广大基层群众便捷就医的需求,青海根据地域特点和发展需要,将全省354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远程会诊覆盖范围,不仅推动青海各级医疗机构间医疗、教学、科研、管理资源的联网互动,还带动青海区域医疗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大幅降低了诊疗费用,实现了患者“少跑路、看上病、看好病”的目标。

  通过探索实践,如今在青海,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供应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了“八统一”和“九覆盖”,全省主要健康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升。

  良好的社会治理是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保障。青海各地针对本地区社会特点特色,创新开展地方社会治理,从西宁“红色物业”模式到海东“网格呼叫、党员报到”,从黄南“一核三治”到海南乡村治理“贵南样板”、果洛达日“以牧治牧”……坚持共建共治共享,青海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以市域平安筑牢了社会治理基石。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青海用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让民生暖阳照耀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