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文化产业:特色发力 铿锵前行

22.12.2016  13:41

   在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在广阔丰饶的大美青海,在这片多民族聚居的沃土中,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宝藏,绽放着绚丽的多元文化之花。在这里,昆仑文化源远流长,宗教文化庄严神秘,农耕文化底蕴深厚,节庆文化异彩纷呈。在这里,青海“花儿”、塔尔寺“艺术三绝”、黄南热贡艺术、柳湾彩陶、都兰吐谷浑大墓等无不彰显着青海先民的文明与智慧。唐卡、刺绣、剪纸、绘画、雕塑、皮影、银器、铜器、玉器等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品,无不呈现青海民族民间艺术的神秘、粗犷、成熟和庄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地依托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特色优势日益显现、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新兴产业逐步兴起的良好态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明显提高,文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走出了一条独具青海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文化产业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业的重要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朝阳产业。

   回顾“十二五”:乘风破浪立潮头

   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

  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22.38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54.76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从1.66%上升到2.27%,年均增长20%,比“十二五”既定年均增长18%的目标高出2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6倍

  五年间,全省文化产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3亿元,年均增长58.1%。2015年猛增到123.51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7.6倍。社会投资日趋活跃,成为各类资本投资热点。

   财政扶持力度持续加大

  五年间,累计下达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7.1亿元。争取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8亿元,57个项目获得扶持;下达省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4.3亿元,512个项目受益。市(州)、县级累计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51亿元。

   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日益完善

  持续推进文化金融合作,“十二五”期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文化产业贷款68.62亿元,2015年底贷款余额36.48亿元。

   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截止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334户,文化个体经营户5171户,规上(限上)文化企业45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0家,直接或间接从业人员30万人以上。

   文化对旅游的支撑更加凸显

  全省3A级以上景区引进“非遗”项目及特色文化产品的展示和销售。《七个月零四天》《草原之子》《千里和缘》等一批文艺作品陆续推出,《热贡神韵》《古道传奇》《爱情的证悟》《天境祁连》等剧目逐步实现商业化演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遗址遗迹和一批国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已成为“大美青海”新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拉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文化产业“走出去”日趋活跃

  五年间,先后组织200多家(次)文化企业(单位)携民族工艺品、民族演艺节目走出国门,赴贝宁、马耳他、韩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中国港澳台地区进行特色文化产品展示、交流。藏毯、民族服饰、唐卡、木雕、藏绣、藏陶等产品出口美国、意大利、蒙古、印度等国家和中国港澳台地区,文化产品累计出口额达3.1亿美元。

   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彰显

  持续培育和打造“一地一品”特色文化品牌。

  西宁“多元文化”品牌,玉树“康巴文化”品牌,海东“河湟文化”品牌,果洛“玛域格萨尔文化”品牌,海南“黄河文化”品牌,同仁县——中国唐卡艺术之乡,海北“青海湖文化”品牌,海南州——中国藏绣艺术之乡,黄南“热贡文化”品牌,贵南县——中国藏绣生产基地,海西“柴达木文化”品牌。

  中国驰名商标:八瓣莲花、三江雪、藏羊地毯、布哈拉、宝光、昆玉、圣源地毯、宝玉陈、布绣嘎玛、撒拉黄河石艺。

            青海省著名商标:玉玲珑、三江雪、八瓣莲花、玉生琨、宝玉陈、撒拉族石艺画、圣驼、穆巴热可、翠光、布绣噶玛、岗拉、天地人缘。

   展望“十三五”:扬帆起航正当时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系列政策措施,强化政策集成,推动我省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16年9月1日,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发布《青海省“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

   贯彻落实: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中央历次全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党和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部署

   发展理念:

  一个体系:构建具有鲜明青海特色、明显比较优势的特色文化产业体系

  两个坚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统筹协调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三个推动:推动实现从数量增长向提质增效转变,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

  四个重点:优化结构、培育主体、增量提质、扩大消费

  五个更加:更加注重创新创造,更加注重协调均衡,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交流互鉴,更加注重共建共享

   基本原则:

  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着眼文化励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意引领,跨界融合;问题导向,科学发展;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以上,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以上,文化企业上市公司实现零的突破,培育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超过100家,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重点任务:

  优化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发展重点文化产业领域、打造生态文化城镇和乡村、培育特色文化产品品牌、培育各类文化市场主体、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引导和扩大文化消费、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

   重大项目:

  推进国家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等青海片区建设。加快建设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25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实施三大计划:促进文化消费计划,文化创意产品扶持计划,文化产业数字发展计划。

  实施三大工程: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文化市场主体培育工程,文化产业园(基地)提升工程。

   保障措施:

  完善财税扶持政策、优化土地使用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强化人才智力支持、优化文化市场环境

   目标愿景:

  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文化产业集聚区、特色村镇和重点项目,培育一批充满活力的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产品和品牌,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体育、商贸、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到更好保障,文化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

青海特色文化企业:转型创新谱华章

   青海省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组建于2012年,是隶属省文化新闻出版厅的国有文化企业,下辖民族歌舞、京剧、平弦、杂技等6个专业艺术剧团,现有员工320人。近年来,先后创排现代京剧《七个月零四天》、儿童剧《精灵战队》、舞剧《格萨尔王》等优秀剧目。2016年,完成各类演出537场,实现收入566万元。

   循化县博艺旅游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是一家设计开发黄河石艺画、沙画、绒画、撒拉族刺绣及各类奇石的特色民族文化企业,现有员工300余人。已开发4大系列200多种产品,取得国家技术专利25种,年加工产品突破5万件。 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3500万元。2014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青海天地人缘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主要从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研发营销、文化旅游资源推广为主的民营企业,现有员工168人。2016年,实现收入5000万元,接待游客50万人次。2012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青海省开心动漫文化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从事民族原创动画设计制作、动画影片摄制等动漫及相关产品制作。近年来,公司先后编创完成了《寻找智慧精灵》《藏羚羊》《格萨尔王》《河湟民间故事》等多部原创动漫节目。《寻找智慧精灵》获得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电影艺术节原创动漫作品一等奖。《藏羚羊》入选第二届向全国青少年推荐50种优秀音像电子出版物目录,荣获第三届中国西部(国际)电影节剧情类一等奖、省政府第七届文学艺术奖和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三等奖等多个奖项。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