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生态优先协调经济社会发展 近六成区域限制发展: 守护你,是我的责任
呵护绿水青山,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青海在克难中攻坚,在攻坚中迈进。
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青海有“中华水塔”之美誉。这里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省情特殊,责任特殊。青海最大的价值和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十八大以来,青海更加突出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来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这是青海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工业变轻转绿
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占全省范围的96%,这是青海的实际。570多万各族人民渴望小康,这里急需加快发展。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不是降低对发展的要求,更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在绿色、低碳、循环的道路上,推动更高水平的发展。”面对困难,省委书记骆惠宁态度坚决。
青海传统工业大黑粗,不堪“重”负。调结构、促转型,青海工业变轻、转绿。
穿行格尔木的茫茫戈壁,不时看到一片片“蓝色波浪”——太阳能电池板。攀着木梯,爬上北控绿产(青海)新能源公司的平房,公司副总李红亮操着一口京腔:“光伏发电,给点阳光就灿烂。带来清洁能源,换来一片蓝天。”2011年至去年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分三期开发的格尔木500兆瓦光伏电站全部投产,这是世界上单体容量最大的光伏电站。
格尔木“晒”出了“光伏城”,近4年先后有54个光伏发电项目落户,产生的清洁电能相当于节约标准煤9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05万吨。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青海光伏累计并网发电102.2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二。
“镁不胜收”,尽在盐湖。察尔汗盐湖镁盐储量占全国75%以上,为吃干榨净这些宝贝,2011年3月,格尔木启动金属镁一体化项目,分期投产。开车绕上半个小时,仍跑不出其巨大的“车间”。据介绍,废盐循环利用后,效益增加8倍多。
2014年,青海第三产业投资占总投资的半壁江山,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七成多;淘汰水泥、铁合金落后产能27万吨,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青海资源丰富,要在绿色、循环上出新文章。”青海省经信委副主任李小松说。
坚持生态扶贫开发,牧民定点安居
青海发展相对滞后,改善百姓生活,任务艰巨。有人担心: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会不会影响民生持续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就是改善民生。”面对疑虑,青海省省长郝鹏说。
崭新的路灯,红瓦白墙的新房,贵德县尕巴松多镇德什端村久美三智家位于村委会背后。新房新家具,最显眼的是客厅墙上的20多张奖状,全是儿子三智加捧回来的。“过去到处游牧,很多娃娃没法上学。异地搬迁扶贫,把羊和人从草原上减下来,绝大多数学龄儿童按时入学。”副镇长切措说:“去年村里的德青拉毛考上了大学,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游牧到定居,酥油灯到电灯,保护生态也是扶贫开发。截至去年底,青海历时5年的游牧民定居工程全部完成,共53万游牧民告别帐篷、地窝子和草坯房,搬进结实、暖和的新房,户均面积约68平方米。
2005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启动,为减轻草场压力,泽库县和日村100户牧民搬到山下定居。一些牧民会雕刻玛尼石,石雕畅销,牧民鼓了腰包。看到同乡发了“石财”,其余76户牧民也陆续搬下山来。
近5年,青海三江源等重点生态保护区农牧民纯收入年均增长16.9%,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生态公益岗位等各类政策性补助占总收入一半以上。今年青海将再增生态公益岗位5300个,让更多放牧人转为护草护林人,在保护生态中实现增收、安居乐业。
为解决三江源地区易地搬迁群众的长远生计,今年初,青海出台文件,规划5年逐步健全完善搬迁群众的社会保险等,让他们与安置地居民同等享受教育、就业、医疗等公共服务。
坚持以创新破难题,探索奖励和考核新机制
过去由于过度放牧,青海一些草场不堪重负,局部退化、沙化严重。2011年青海探索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以草定畜,禁牧减畜,对牧民以奖代补。2014年,刚察县又探索对补助奖励进行绩效考核,先发给牧民70%的补助款,其余经考核核发,县、乡、村三级,层层考核兑现。
青海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先后探索了11项生态补偿政策,包括教育经费保障、牧民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补偿等,通过制度保障百姓利益,激发更多人自觉保护生态。
引入市场机制,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以利益杠杆撬动生态保护。2013年底,兴业太阳能公司从青海省环境能源交易中心购买100吨碳减排指标,成为我国西部首单自愿交易的减排碳项目。以此为置换,地处三江源的囊谦县毛庄乡、曲麻莱县多秀村等共555户牧民,不再使用牛粪等燃料,改用分户式太阳能,减少碳排放,腾出排放空间上市交易。
为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青海自我设限,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度: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等划入限制开发区域,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8%;禁止开发区域约占32%。
2014年10月,青海获准成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强化制度建设等改革,力争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2015年初,青海省两会把生态保护第一写在改革和发展的旗帜上,让生态保护优先成为治省方略。正在编制的“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三江源地区不考核GDP,把资源消耗等生态文明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并加大权重。青海还将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
制度成为硬约束,改革释放真活力。2006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实施以来,该区域主要湖泊面积增加240多平方公里,草地沙化防治区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23%以上。三江源头铺展簇新画卷,大美青海更显亮丽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