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老式面点“倚老卖老”,火了!

15.01.2015  09:51

  青海新闻网讯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人们习惯了在这种节奏下生产出的各种食品。虽然这些食品花样繁多,色泽诱人,但因为少了很多工序,让品尝咂摸的感觉荡然无存。而用传统工艺制成的老式面点,凭借纯手工和缓慢落后的工序“倚老卖老”,正以人见人爱的姿态占领市场。

   馓子被当成礼物出省出国

  很难想象在物资充盈的今天,还有人肯排两三个小时的长队,只为买味蕾习惯了的传统面食——馓子。事实是好那一口的人,真就愿意受那个累。

  1月14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前往吉成馓子坊的人时有出进。来客中有老人,有年轻人,他们或选购馓子,或购买各类“花花”。店员王娟说,馓子是少数民族和汉族面食中的佳品,它以方便食用、口感好、耐存放等优点,成为很多人早餐和正餐前的首选。遇到重要节日,来她家店里购买的人要排队才能买上。

  王娟说,好馓子色泽黄亮,干吃香脆可口,泡过牛奶后入口即化,不论当早餐还是当加餐,入口都回味无穷。现在,青海馓子不但在省内吃香,甚至被当成礼物带出国门。

   袁家酥饼重出江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能吃到浸满油香味、裹着红糖酥粉的老和平酥饼,对西宁人真是一件奢侈的事。随着和平餐厅的关张,曾经留在小伙伴唇齿间的那抹香甜一度消失。

  如今省城市场上,能买到老和平酥饼的也就六七处。这些酥饼按顾客需求多少,统一被装进冠以“袁家酥饼”的塑料袋里,购买者多是回头客。袁家酥饼的制作人袁晓明说,婆婆董玉兰曾是和平餐厅做酥饼的员工,自己是2000年从婆婆那儿学到这门手艺,并将酥饼大规模推向市场。

  袁晓明说,卖得最好时,她招了十几个人,每天光莫家街的店就能卖出一千多个酥饼,加上其他地方每天能卖出几千个。

   老面包还原真实味道

  去年8月中旬开始,省城一些小商店和馍馍铺的柜台上,摆着的面包方阵引起很多人的好奇。“老板,这是哪儿的面包,好吃吗?”得到肯定答复后,很多人会先买一两个尝尝。尝过后,很多人自此就会爱上这种打着“老面包”旗号的面包——因为能从这里吃出小时候吃到的味道——有麦香味,有弹性,有嚼头。

  小时候的面包是什么味道呢?青海的总代理贾宝军说,就是不粘牙,有嚼劲,手撕成条,自然飘香。要想做出这种面包,首先和面要靠纯手工,面醒好后,再手工和一阵。之后手工盘花,经过二次发酵,再慢火烘烤出炉。因为用的是精粉加粗粮,还有鸡蛋牛奶之类的,加之耗时长,所以完美地还原了老面包的口感。

  贾宝军起初每天只做几十个面包,送到一些小商店代销,他用请人品尝这种最老套的销售方法,慢慢打开市场。如今,老面包出现在很多地方,每天在西宁能销出去两千多个,贾宝军的雇工已有十几个人了。早餐来个老面包,成为很多人的选择。

   不过八月十五也要吃大月饼

  青海的传统手工大月饼类似大馒头,是用发面撒上苦豆、清油等佐料加工而成,再用各种面花点缀,层次清晰。如今,即使不过八月十五,人们都能随时吃到。

  老青海贾阿姨说,从小就吃惯了大月饼,比起点心和月饼,青海大月饼更具文化内涵,更具有艺术性,更能代表青海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这种大月饼食芳香可口,也不存在糖分过高等健康顾虑,价格相对糕点类月饼来说便宜得多,是值得大力推广的地方特色食品。

  制作青海传统大月饼曾经是中秋时节青海妇女显示炊事技艺的大好时机。妇女们将色香兼备的苦豆粉、红曲、姜黄等研细当成色素卷进揉好擀开的面里,有时还加红糖,蒸好的月饼切食时会看到十层八层的层次,极像工艺品。

   黄南焜锅吃出馍馍味

  近一两年,一种外表焦黄、中间被掏空的大馍馍热销市场。买过的人说,这种叫黄南焜锅的馍馍,能吃出馍馍味,而且特顶饱,不像机器馍馍吃到嘴里像咽棉花,吃到肚子里没感觉。

  摆摊两年多,小张最明显的感受是人们越来越崇尚天然的、传统的食品了。小张每天从批发商那儿取20个黄南焜锅,16时以后在自家小区卖。大的10元,小的5元,不到18时,他放在三轮车上玻璃柜里的20个焜锅就所剩无几了。

  黄南焜锅不仅受到当地人喜爱,还得到外地人的青睐。批发商何老板说,到了青海的旅游季,每天焜锅卖得特别快,因为除本地市场需求,但凡吃过或见到的外地游客,其中不少人会将黄南焜锅当成食品兼工艺品带回去几个。“有些外地人更夸张,拿一摞焜锅当背景,摆出各种姿势照相发微信。”何老板说,去年,还有在青海开网店的老板联系到他,将黄南焜锅的照片放在网页上,吸引了不少在外地的青海人,现在网购黄南焜锅的人数也在增加。

   记者手记:

  似乎应了那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饮食文化也一样,正在演绎“只有传统的才是正宗的”的命题。

  时代的发展,让更多高科技的衍生品站进食品行列。于是,食品的功能从单一的果腹,逐渐增加为色香兼备。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膨松剂、增白剂和各种香精的填充下,食品那种形式大于内容的假象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食品开始脱胎换骨,模样变得越来越可人,但口感与留在记忆里的大相径庭。

  “仓廪实而知其味”。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回归自然成了人们最朴素的追求,而吃到纯手工制作、古法原香的食品,成了人们怀念时代的一种追逐,也正在成为一种潮流。市民愿意在这上面花钱的需求,让老式传统食品迅速崛起,并且占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