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后进村”的“前进路”

22.03.2018  09:51

  青海新闻网讯 初春时节,走进互助县台子乡塘巴村,新修的水泥路干净整洁,连通家家户户;身着橘黄色清洁服的清洁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打扫卫生。还没走近,远远就能看到几个孩童聚在一起玩耍,沿着干净的水泥硬化路往前走,在村中心广场上,十几个吃过晌午饭的村民正聚在一起唠嗑聊家常,村边的小溪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整洁秀美的村庄生机盎然……

  两年前的塘巴村,还是当地有名的“问题村”: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村民一盘散沙,上访严重,就连村支书一连几年都难以选出。严重的混乱导致该村的发展滞后,基础设施情况差、村民怨声载道。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村子,在省委组织部选派的“第一书记”王玉俊到任2年后,实现“华丽变身”,呈现出“班子强、产业兴、村庄美”的新气象。

   想办法群众人心聚了

  塘巴村位于互助县城西北部,属半浅半脑山地区,由汉族、藏族、土族3个民族组成,距县城威远镇3公里。全村耕地6210亩,人均耕地面积2.37亩,林地1917亩,温室大棚440栋。村辖12个社,共有621户2613人。作为台子乡最大的村,矛盾重重,曾被戏称为“三不管”村。

  “那时候,村里说话没人听,做事没人应,群众基础差,干部没威信。”谈起过去的状况,村支部书记段应财直摇脑袋。

  2015年,塘巴村被确定为后进村,由省委组织部结对共建帮扶,王玉俊被选派为驻塘巴村的“第一书记”。经过一番努力,全村精准识别出贫困户38户135人。面对领导的期盼、百姓的呼声,王玉俊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塘巴村的老百姓改变落后的面貌,将塘巴村打造成一个和谐、稳定、富强、和美的乡村。

  王玉俊深知农村社区要想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两委班子领导。只有选好带头人,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两委班子,才能实现塘巴村的破题发展。正当他满怀激情准备大干一番时,入村第一天发生的事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

  “由于不了解脱贫政策,群众认为我来不过是送几袋面,慰问一下贫困户,反正是走过场……”王玉俊回忆说,“当时听到这话,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脱贫攻坚在老百姓眼中就是这种认识,心里顿时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王玉俊认为帮助群众提高思想认识,转变陈旧观念是决定驻村工作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于是,接下来,他一头扎进村子里开始走访。他利用晚上群众都在家的机会,拜访前几任的村干部、老党员和有威望的群众。经过两个星期,走访68户人家,基本掌握了村庄的情况。然后又到乡上和县上了解情况。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通过班子找、党员议、群众提的方式,共梳理出了村庄后进的问题及原因。

  渐渐地,大家不再把他当外人,大家有问题也愿意向他反映,而他也摸透了村里的情况,并带领村“两委”科学制定了下一步发展规划。

   下功夫村容民风好了

  初春的天气,微风习习。宽阔干净的水泥路、规划整齐的院落、健身器材一应俱全的文化广场,谁能把眼前的景象和曾经的“后进村”联系起来。

  村支部书记段应财告诉记者,过去村里道路泥泞,触目都是厕所、猪圈、垃圾。“塘巴村没有一个群众活动的场所,对此村民都有很大的怨言。针对这种情况,王书记多次跑县上协调,最终让塘巴村按照‘先建后补’方式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段应财说。

  在省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王玉俊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塘巴村协调帮扶项目22个,落实项目资金2291.9万元。以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投入225万元新建广场3个、安装路灯98盏、配套体育器材3套、修建村门1座、改造村级活动场所1处。同时,在省教育厅争取到182万元的学校改造项目,对塘巴小学教学楼和操场进行了翻新和重建。

  村上党员反映党员活动室小而破旧,开会容不了全村的党员,王玉俊多次与省上单位沟通协调,最终整合项目资金90万元,在村里修建了占地400平方米的多功能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改善了村党组织服务平台,并争取到10万元的维修费,对已有的村党组织活动场所进行了翻新。

  “你看,那栋黄白相间的小楼,我们加固了屋顶、更换了门窗……”指着掩映在树林里的2层小楼,段应财说。

  在塘巴村卫生室,村民许娜文带着5个月大的儿子来打预防针。“现在的卫生室里,各种药和器材齐全,娃娃打预防针也方便,到了一定月龄还有营养包领!”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良好的医疗服务,她感到非常满意。

  两年来,村道和巷道全部实现硬化,村里修了水渠、建了广场,架了路灯、亮了环境,如今的塘巴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谋发展群众收入增了

  虽然春节假期刚过,但小村塘巴村还是一派节日氛围。在蓝天的映衬下,村民大门上挂着的红灯笼格外醒目,到处是一片祥和安宁的景象。

  塘巴村不仅是个后进村,还有38户135人的脱贫任务。这些贫困户的疾苦每时每刻都牵动着王玉俊的心,他每家每户地走访,仔细了解致贫原因,帮他们选准发展路子,促进富民强村。

  “没想到我还能靠自己的一双手赚钱脱贫,在人前也能挺直腰板,这多亏了王书记。”在塘巴村,贫困群众刁维彪只要提起驻村“第一书记”王玉俊,充满了感激。

  46岁的刁维彪是塘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患有肾炎、下肢静脉曲张,长年吃药,饱受病痛折磨,不能干重活儿。妻子患有长期慢性病,也没有劳动能力。家中有三个孩子,大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刚考上公务员,二女儿也以优异成绩考上互助县民族中学,小儿子也在读书。了解到这一情况,作为“第一书记”的王玉俊就坐不住了,通过申请,帮刁维彪争取到了一个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

  “感谢王书记,让我在家门口找到了一份工作。”刁维彪说。除去个人承担的社保费,刁维彪每月有800多元的固定收入,这份工作给饱受病魔缠身的他带来了希望。

  在村里的蔬菜合作种植基地,远远地就看到一排排大温棚。“哎呦,王书记来了嘛!”刚走进温棚,林有成就热情地上前招呼。

  在林有成家的大棚里,娃娃菜、油菜幼苗长势喜人。“在家门口种菜增加收入,还能照顾到家,这都多亏了王书记忙前忙后操持。”林有成说。

  塘巴村种养业传统悠久,80%以上的村民都在种植农作物。“目前,合作社的温室大棚产业已经实现了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建有高标准温室12栋,普通温棚400栋,种植长白葱、娃娃菜等,成为了村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和脱贫致富的得力助手。”王玉俊说。

   求创新集体经济“破零”

  以前的塘巴村是集体经济‘空壳村’,村集体无收入,村民发展传统农业种植效益低下。精准扶贫实施以来,不仅完善了村基础设施,新修了灌溉设施,修筑了生产路,还发展了产业项目。塘巴村通过采取合作社经营、集体资产承包等形式,充分利用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资源,实施藏系羊养殖场项目和蔬菜保鲜库项目,并吸收贫困户以实物、扶贫资金等方式入股,以合作社集中管理、集中养殖的模式运营,按股分红,让贫困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16年底,3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期脱贫,年人均收入达到5029元。

  “原来我们村是没资源没项目,随着村庄面貌的改变和村民想发展的决心增强,现在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了。”王玉俊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塘巴村会走在农村发展前列!”

  如今,贫困户散养土鸡项目、农村社区建设项目、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村级道路硬化项目、绿化项目、林下经济当归种植项目等一项项民生工程正在塘巴村逐次推进。

  王玉俊两年的紧张忙碌工作,换来的不仅是百姓齐声称赞的口碑,更是辟开了一条“后进村”的前进路。

祁连:党建+扶贫模式聚能量显效益
  青海新闻网讯 祁连县在推进脱贫攻坚战役进程中,Qhnews.Com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