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青海各族群众的健康

27.10.2016  20:20

  清晨,家住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镇70岁的村民陆有英就和74岁的老伴王金,相互搀扶着往大堡子镇卫生院走去。天空飘着丝丝小雨,路上也有点泥泞。当他们快走到的时候,卫生院的医务人员早已等候在那里,门口拉出一条横幅——为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

  从2011年起,我省建立了城乡老年人健康体检制度,对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每年免费进行一次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体格检查。同时,为每一位老年人建立一份健康档案,及时掌握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影响的主要危险因素,对提高老年人群的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从2014年1月1日起,我省提高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补助标准,在原每人每年80元的基础上增加50元,补助额达到130元,补助标准居西部省区市首位。“体检的效果很明显,现在农村的富贵病越来越多,早点检查出来,就可合理安排治疗,所以老人们非常欢迎。而每次体检,都是一次很好的健康教育。”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处长王心阔说。

  健康是百姓最大的民生。对个人来说,健康是享受幸福生活的前提;对国家来说,健康是开创美好未来的根基;对民族来说,健康是永葆活力的源泉!

  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建设健康中国的时代号角。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为中心,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健康事业各领域工作。“十二五”时期,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卫生事业资金547.24亿元,年均增长29.12%,有力地促进了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全省人均期望寿命从69.96岁增长到71.7岁,主要健康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医改“红利”惠及百姓

  今年10月,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成功开展了当地首例无痛胃镜、肠镜检查手术。在玉树,受生活习惯的影响,当地藏族同胞消化疾病发病率相当高,而且症状严重。虽然医院已经配备了技术先进的胃镜室,但是由于本地医务人员技术水平跟不上,胃镜室一直处于闲置状态。这例手术的成功得益于省人民医院的帮扶成果。在综合医改工作中,省人民医院深入基层医院,手把手地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新手术的帮扶工作,为分级诊疗“大病不出省,小病不出县”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事关广大群众健康权益,是保民生、促发展的重大举措。作为全国首批综合医改试点省份,我省加大改革力度、健全体制机制,各项改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青海集合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全部特征,自然条件艰苦、医疗成本高、服务半径大、病程周期长、地方病高发,”各族群众能看病、看好病的愿望十分强烈。”省医改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围绕医疗、医药、医保协调联动,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三项任务为重点,立足保基本、着力强基层、突出建机制,强力推进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覆盖全省的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供应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各级医疗机构结束了“以药补医”的历史,综合医改已从试点探索、单项突破转向系统配套、全面推进,特别是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分级诊疗制度、统筹城乡居民医保、“先住院后结算”医疗服务新模式、疾病应急救助、商保经办医保服务等方面走在了西部乃至全国前列。

  2012年率先在全省71所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开展综合改革,推进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制度、价格改革等11项重点改革;2015年实现了市州级公立医院改革全覆盖,重点推进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健全经费补偿机制、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等10项综合改革任务;今年在全省所有省级公立医院,部队、行业医院全面开展综合改革,重点推进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健全完善经费补偿机制。

  从2013年开始,我省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覆盖四级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制度,构建没有围墙的医院;着力加强基层软硬件建设,“十二五”期间,共投入基层医疗机构硬件建设经费33亿元,县、乡、村标准化建设率达75%、95%和100%;建立省市县三级远程会诊信息平台,所有市(州)、县级公立医院和省级三级医院与北京、上海、浙江等部分大医院开通了远程诊疗系统,中心乡镇卫生院远程会诊系统开通率超过20%,疑难重症实现远程诊疗,县域内居民患病,人不离县即可享受优质医疗资源;从2012年9月起,在省、市、县、乡四级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先住院后结算”医疗服务新模式,全省超100万患者享受到这项医疗服务。

筑牢疾病 防控屏障

  前不久,玉树市安冲乡卫生院聚集了十里八乡的400多名牧民,他们带着老人孩子,手里拿着体检报告单,排队抽血,做B超等检查——这是玉树州开展全民健康大普查的一幕,而这样的大普查在玉树州20多个乡镇卫生院同期开展……

  公共卫生是人民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我省大力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筑牢疾病防控屏障,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

  2009年,我省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城乡居民目前可以免费享受到15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近8年来,累计投入专项补助资金12.5亿元用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2016年再次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达到人均50元,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位列全国第四、西部第二。同时累计安排1.93亿元资金专门用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工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涵、补助标准均处于西部领先水平。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使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孕产妇、儿童、老年人、重症精神病患者等为重点,以慢性病管理为突破口,以基本卫生服务为主体的综合健康干预模式正在建立,全省各族群众正在享受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截至2015年底,全省95.7 %的城乡居民拥有健康档案,76.2%的城乡居民拥有自己的电子建档率,有34.8万名高血压患者、8.52万名糖尿病患者、1.3万名重性精神病患者享受到规范化健康管理服务,累计有175.33万人次的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享受到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满意度达80%,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满意度最高,达90%以上。

引领中藏医药事业发展

  细心的患者最近发现,现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能够享受到中藏医药服务——近两年,我省依托国家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补助资金项目,实施基层中藏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藏医馆建设,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藏医馆145个,推广中藏医药适宜技术148项。截至2015年底,全省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能够提供中藏医药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藏医药服务量占医疗服务总量比例40%。

  藏医药是中华传统医学中一枚瑰宝,在我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农牧民群众寻医问药的重要选择。

  “十二五”期间,全省中藏医药工作充分发挥在深化医改中的作用,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功能,积极培养人才,提高学术水平,完善中藏医药服务网络等,促进了全省中藏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5年来,新建和改扩建中藏医医院17所,配备中藏医药特色设备2.1万件。目前,全省有公立中藏医医院42所,占全省医院总数的40.6%。建设国家临床中医重点专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0个、重点学科8个,省级中藏医药重点专科32个,建设中藏医馆179个,培养藏医药博士11名,中藏医药硕士90名。藏医药医疗、科研、教育、产业、文化“五位一体”发展模式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中藏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中藏医治未病健康服务体系。

  我省还以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为平台,深入基层针对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开展中藏医预防保健与康复服务。各地在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过程中充分发挥中藏医特色,结合中藏医“治未病”服务,在慢性病和重点人群健康管理中开展中藏医体质辨识和中藏医药健康服务,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掌握5种以上中藏医药适宜技术。

  在前不久刚召开的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加快健康青海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努力开创我省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新局面”。“健康青海”的新蓝图,凝聚着政府、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人人健康,人人幸福,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百姓的期盼。

(摘自10月25日青海日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