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抑郁症”患者的“抗抑郁”史
抑郁症,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来自家庭、亲人、工作等方方面面无形的高压,让很多80后、90后的年轻人都患上了抑郁症。
据研究,在职场上,每50人就会有一个抑郁症患者;中国每年有20%左右的抑郁症患者以自杀了结一生;老年抑郁症患者得老年痴呆的,是一般老年人的5倍。由此可见,在现代巨大的生活压力下,抑郁症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
最近,一位不愿意具名的抑郁症患者向记者讲述了他的“抗战”史。2013年年初,家住西宁市的郭某被医院诊断为“中度抑郁偏重”,时年28岁的他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抑郁症治疗之路。
无法用心理战胜抑郁
准确地说,郭某是一名“双向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患者,并不是单纯的抑郁症。所谓双向情感障碍,是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
28岁的郭某从事销售行业,每月都要拿业绩说话,工作压力一直很大。前两年,他开始察觉自己的情绪出了问题。时而抑郁,时而亢奋。就连洗脸这最简单的事,他都很纠结。一般人洗脸也就3分钟,而他是左思右想,洗脸该怎么洗?水接好了,是洗还是不洗?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徘徊,最后还是没洗。当情绪高涨时,他能通宵打游戏,疯狂地抽烟,越打越起劲,没有丝毫睡意。甚至有时控制不住情绪,还会砸一些东西,过后又后悔;兴奋过后,接踵而至的又是抑郁,一整天躺床上不想动,整个人就像被锁住一样,什么兴趣都没有。一连几天不想出门,如果逼着自己出去,结果就是见人就莫名地紧张和烦躁,浑身出汗。“自己每天的状态就是浑浑噩噩,特别没有安全感,感觉所有事情都和自己过不去。家人朋友的话都听不进去,只想一个人在屋里待着。”郭某告诉记者。
郭某在这样的状态下持续了大半年。平日在家时,郭某的父母在生活上都很注意,生怕郭某情绪不稳定。家人都怀疑他得了抑郁症,但最后并没有去医院进行治疗检查。郭某告诉记者:“开始自己也没当回事,觉得可以从心理方面自己调节。父母每天也会和我谈心,但是效果适得其反,我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
药物治疗路漫漫
2013年底,郭某看过很多省内外精神科的医生。经过医生诊断,他才知道自己不是抑郁症,而是双向障碍。确诊以后他便一直服药。期间医生给他调过药,每天中药西药从来没断过,病情也时而稳定时而复发。药物治疗了一段时间后,病情慢慢开始稳定下来。直到现在,药量只是有所减少,但还没停。
由于每天大量的吃药,郭某的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每天早上起床会恶心头晕,饭量也受到很大的影响。郭某也从原来的150斤下降到了现在的120斤。他告诉记者:“常年坚持吃药,虽然自己的胃口大不如以前,但是药物对情绪的控制还是有一定作用的,所以每天还是在坚持。”
据了解,双向情感障碍误诊率极高。资料显示,双向障碍被误诊为抑郁症的超过60%。之所以被误诊,是由于医生专业经验不足,只看到患者情绪低落的一面,没有看到他情绪高涨的一面。尤其是轻躁狂的患者很容易忽略,由于躁狂很短暂,两三天就过去了,而很多病人可能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处于抑郁的状态。
记者电话采访了西宁市某精神科的医生。他告诉记者,虽然双向情感障碍和抑郁症之间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越早得的抑郁症,越可能是双向障碍的抑郁症。如果亲戚中有人得过双向障碍,那么这位患者若得了抑郁症,那可能就是双向障碍的抑郁表现。如果这个人得病之前是一种情感旺盛的气质,比如不知疲倦,休息时间很少,精力旺盛,办事效率非常高,比较冲动等。在这种情况下患病,也有可能是双向情感障碍。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服用了抗抑郁药物后,患者几天后就转成了躁狂,这种情况多半要改变诊断,这人可能是双向情感障碍。
美好生活不可辜负
如今,郭某已经31岁。自从确诊后,他就辞去工作一直在家。现在他的病情也慢慢有所好转,每天早晚都会坚持散步,早晨去早市买买菜,下午没事会去广场晒晒太阳,尽量用外界的事物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郭某告诉记者,自己在家的这段时间,想明白了很多事,生活是很可贵难得的,没有什么比生命健康更重要。
郭某还告诉记者,现在的社会竞争力大,在高压状态下千万不要忽视了自己情绪的转变。当发现自己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千万不要自己一个人憋着,转移注意力,多看看身边美好的事物,可以通过跑步健身、唱歌和聊天的方式,向外界打开自己。
“现在的我,已经把散步当作我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出门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看到大街小巷为了生活而忙碌奔波的人们,我没有理由去放弃。每个人要学会去享受这个世界给你带来的每一缕阳光。”郭某笑着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