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意外事故的考验
(记者 崔永焘 摄影报道) 天然气埋地管道泄漏,西宁市紧急启动一级抢险应急预案,防止了次生灾害的发生……
一场意外事故的考验
12月16日19时12分,在西宁市滨河南路五一桥西侧,天然气埋地管道发生泄漏,强大的气流,从路面的一处排水井里喷出,将铸铁井盖冲击得“突突突”地开合着……情况十万火急!
火速启动一级应急预案
市民刘先生,当时正好赶到现场。看到井盖的“自动”开合,闻到天然气赋臭剂的特殊气味,他当即拨通了政府应急部门的抢险电话和119。在同一时刻,看到天然气泄漏的市民孙先生,也通过查号找到西宁中油燃气的报警电话:5131117……
正在南山路家里吃晚饭的西宁中油燃气抢险队长马义龙,突然接到了119直接转告他的报警电话内容,立即就冲出了家门,启动抢险车与起步几乎是同时进行。西宁中油燃气规定:包括抢险队在内的大多数员工,平时没事也得把工作车开回家,处于24小时待命状态。
马义龙清楚,这次天然气泄漏,能从排水井里冲出来,可能意味着比以往任何一次泄漏险情更严重!一路警报蜂鸣、警灯闪烁,从接电话至赶到现场,马义龙用了近300秒。
同一时刻,安全员李毅也赶到了现场。他得到消息没马义龙快,但他正在湟光十字,离事故现场近,才有了和马义龙同样的抢险速度。
不用招呼或商量,李毅将工作车横在了滨河南路的马路中间!在燃气事故现场设置隔离区域,是第一要求,他们在平时的演习或演练中,也都是这样默契配合的。
李毅随即跳上了马义龙的车,冲向了附近的第一个阀门井。李毅在井外抓紧安全绳,马义龙下井关阀。关闭第一个阀门后,马义龙通过对讲机向公司调度汇报,时间为19时20分。
就在他们关闭阀门切断全部气源中,一台台上黄下绿的西宁中油燃气工作车,目标同是五一桥西滨河南路的事故现场!30多台车,从领导班子到各工种的70多名员工,全部到位并各就各位……
西宁全市“多兵种”协同抢险
事发后,西宁市人民政府应急办立即启动一级应急抢险预案,在马义龙关闭阀门的同时,闻讯赶来的公安消防等部门的抢险人员,对现场应急处置:对事故路段立即封闭,实施交通管制,设置警示隔离带;将事发地附近的近百口地下阀井井盖开启,对出现泄漏天然气的各个阀门井进行放散,随时监测残留的天然气浓度,不断扩大对相关阀门井的监控范围;用高压水枪对天然气泄漏浓度最高的地段洒水,稀释天然气浓度……
抢险人员采用跪蹲姿势进行焊接。本网崔永焘摄
在事故危险源得到有效控制之前,西宁市应急办、安监、消防、公安交警和特警、建委、市政等多个部门按一级事故抢险预案全部紧急到位,相互协同配合,各司其职地进行抢险。排水、电信、供电等相关部门的抢险人员,同时赶到事故现场,做好随时协同抢险的配合准备工作。
在实施交通管制的路段,抢险人员对人流、车流进行指挥疏导。抢险民警和燃气抢险人员随时提醒过往在警戒隔离区外的市民群众:“燃气泄漏!不能吸烟!不要拨打手机!”
至当晚21时许,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也只有在所有的危险源得到有效控制后,抢险人员才轻轻地缓了一口气:正因为西宁市及时启动一级抢险应急预案,多部门和单位密切协同配合,才避免了天然气泄漏可能出现的任何爆燃或爆炸事故发生。
专业人员根据天然气行业管理经验及相关的安全标准规范分析,此次泄漏,大量的天然气涌入相邻的排水井,通过排水管道窜入更远的地下密闭空间,也进入了相邻的其他阀门井。如果包括关闭燃气阀门、对相关井盖的开启放散,对车辆、行人的疏导疏散,任何一个环节迟缓或疏忽,任何一个肉眼看不见的静电火花,都可能发生整条街的大面积爆燃或爆炸事故。
在抢险现场,西宁中油燃气抢险人员,对各个协同抢险部门的人员连声道谢:要不是大家团结一心,根本就不可能降服燃气意外泄漏这个恶魔。
连夜抢修找到了事故原因
此次事故,造成了10多个小区停气,供暖直接受到影响。
在寒冷中,坚硬的冻土层影响了抢修进度。当抢险人员对路面进行开挖时,才发现用力量强大液压动力站驱动的风镐,在坚硬的沥青路面只能冲击出一个个白点。立即改用同样是液压动力驱动的路面切割机,自带水源的切割机,仍不时被路面夹死,只好再加上人工洒水润滑……从事发当晚23时许全面开挖,直到后半夜,抢险人员才将坚硬的路面切开,但燃气管道的漏点,不能一下子就能找准。
一夜的轮班连续作业,直到第二天6时许,抢险人员才找到了漏点。此时,天已微微发亮。紧张工作了一夜的抢险人员,心里总算有了些安慰。找到了漏点,就能开始抢修了。
在安排第一班抢险人员休息后,已连续工作了12个小时的抢险队长马义龙,立即部署第二班抢修人员无间隙作业。马义龙心疼地看了看已工作了一夜的李军和韩力,关爱的目光在征询他俩:能撑得住吗?抢险队有B照、能驾驶抢险工程车的,只有马义龙和李军,组长李军还是事实上的焊工组长;机灵能干的韩力,是抢险队惟一的挖掘机操作手,他不能离开啊!
李军和韩力没说话,他们的嘴唇全冻得发紫、僵硬,他们的目光同样是坚毅:没问题!全面完成抢修任务前,不可能“拉稀”的!在与复转军人队长的朝夕相处中,他们早就领会了军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为找到管道漏点,抢险人员共开挖了宽约2米,长约9米的路面。他们没辜负市民的期待:既要快速抢险,也要将对新修建路面的开挖降低到最小面积。
抢修,在紧张进行中。焊接断裂的燃气钢管,只能在有限的作业空间。马义龙没让块头相对大些的李军下去,而是安排了身材瘦小的张启祥和王海云轮流焊接作业。
张启祥、王海云在管沟里,分别用跪姿、仰躺、半倒立仰躺等多种高难度的姿势,交叉着焊接,他们不敢有片刻停歇……给队员们带来活跃气氛的,是安全员李毅,一夜的紧张工作加上着急上火,他的人中部位竟冒出个一分硬币大小的紫红水泡,像影视中什么人的夸张“仁丹胡”……停气,那么多人都在受冻,他们不能不心急如焚。
意外的感动
12月17日天亮后,有位过路的市民突然在警戒线外停下来,拉住一位红色防静电工装上满是泥污的抢险队员,递来只装满了香喷喷包子的塑料袋,说:“孩子,吃吧!忙活了一夜,肯定冻坏了,也饿坏了!”
不久,又有接二连三的市民来到警戒线外,相继递来热腾腾的油条、油饼,冒着热气的豆浆或肚丝汤……这些市民,无任何人组织,相互并不认识,全是自发来表示感动的。
队长马义龙告诉记者,他们平时在抢险中,会遇到不理解市民的挖苦嘲讽,甚至有人指责谩骂。他们都习以为常了,谁都不愿意出现意外事故,燃气的任何一次事故,都伴随着大面积的停气,由此给市民群众带来不便。他们每次在事故处理现场,都会心存愧疚,唯恐抢险抢修有任何懈怠或效率低下,而给大家带来更多的不便。因此,每位抢险队员都能对冷嘲热讽和指责谩骂淡然处之。
随着抢修转移到地下有限的作业空间,除了两名焊工主演外,其他人都要“跑龙套”了。随着工作量减少,经过一夜的连续工作,马义龙衣服里的大量汗水,在-19.9℃的低温环境里,很快变成了“冰水”,那分刺骨的寒冷,没亲身经历过的人根本就不能想像。四肢麻木,面部僵硬,说话都不流利了。
面对一位位自发来送早餐的市民,队员们顿时感到了一股股暖流……当马义龙他们诚恳询问这些热心市民的姓名时,没一人肯告诉他们,大家只不约而同地说了句几乎相同的话:你们挨冻受累为大家,大家只能用一点早餐,来表达内心的感动……
一对60多岁的老年夫妻,是一起来为抢险队员送早餐的。他们说,暖气中断冻得睡不着,在附近楼上亲眼看着这些年龄跟自己孙子差不多大小的孩子,没一人偷懒,辛苦地工作了一夜……想到自己的孙子大学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就是不肯好好上班,至今还在啃老,他们真想让孙子来抢险现场看看,他的同龄人在怎样工作?
恢复供气总结在进行
17日13时20分,焊接好的管道漏点,经验漏合格,可以恢复供气了。马义龙一扫连续工作的疲惫,立即抖起精神,通过对讲机向调度汇报:漏点焊接合格,可以恢复供气!
这也是西宁中油燃气人向人民群众的惟一汇报。
12月19日,西宁中油燃气决定:对最早报警的两位热心市民,进行书面感谢和现金奖励,以感谢他们的及时报警,才使得泄漏事故及时处置,防止了爆燃、爆炸等次生事故的发生。
从12月17日开始,西宁中油燃气开始全面整理分析此次事故相关数据。
据专业人员分析,事故路段不久前才修筑了路面,在路面施工中,会有大型超重吨位的卡车从松软砂土包裹的管道上轧过,会有剧烈的机械震动,这些压力和震动,能否对管道造成伤害,无法用权威的数据确定。道路施工,使埋地燃气钢管附近的地层环境,突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同样是一个需要论证多年也未必能得出科学结论的课题。
就在此次场地管道泄漏前一个多小时前,西宁中油燃气的巡检人员刚进行过认真巡检,任何一组准确的数据都能证实:未发现任何异常。
2013年年初,外地曾发生一起地下可燃气体爆燃导致的半条街道路面被炸事故。事发后,几乎是众口一词的“媒体审判”:或是天然气泄漏所致!但当地天然气企业用一整套的严谨数据证明,爆燃与天然气无关。外地的那起事故,在警示着西宁中油燃气,必须加大巡检、巡查力度,用严密科学的数据保证天然气安全。巡检队长郑现齐,对每名新队员的第一堂课,就是讲那起燃气企业背黑锅的事件,强调平时任何一组巡检、巡查数据的重要。
惟一可确定的原因,是天气寒冷出现的-19.9℃低温,致使管径219毫米的燃气钢管遇冷大幅度收缩,是强大的收缩力量,拉断了管道的一处接头。在天然气主管道邻近区域新近施工回填后,因天气寒冷而出现的管道被冻裂事故,对于西宁中油燃气还是第一次。
目前,西宁中油燃气管理层在总结中形成共识:城市燃气行业,仅有一支过硬的抢险抢修队伍还不够,还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专家队伍,建立一整套更加严密的巡检、巡查防范机制,竭尽全力预防意外事故发生。
焊接漏点。本网崔永焘摄
焊工王海云接替“战友”张启祥。本网 崔永焘摄 张启祥的工装已经成了“百纳衣” 。 崔永焘摄
更换焊条的瞬间,焊工才可以直一下腰。崔永焘摄
有限的作业空间内,他们只能这样半倒立状态侧躺着焊接。崔永焘摄
抢修现场。崔永焘摄
抢修现场。崔永焘摄
抢险队长马义龙是第一个赶到事故现场的,到恢复供气,他已经在现场连续工作了19个小时。崔永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