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检修锤 三代铁路情

26.05.2019  08:37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一把检修锤,代表着一个家庭祖孙三代的职业传承,也见证了青藏高原铁路的发展历程。70年间,从冒着白烟的蒸汽机车,到更加智能、集合众多电子设备的现代化机车;从没有一趟客运列车,到铸就震惊世界的天路,光阴流转,正是一代代高原铁路人的拼搏奉献,造就了一个个高原铁路的奇迹,也鼓舞着一代代铁路人为之奉献青春。

  李旺富、李秀金、李海峰,一个家庭的祖孙三代,他们的人生经历各不相同,却不约而同选择了同一份职业。祖孙三代,他们见证过不同时期的高原铁路,用同一种信念守护着奔驰在高原铁路上的每一趟列车。检修锤,各个时期的材质略有不同,但它的外形始终不曾改变,就如同这个铁路之家始终恪守的职业操守。

  祖辈李旺富——高原铁路的开拓者

  87岁的的李旺富精神矍铄。1958年,李旺富带着家人奔赴支援大西北的目的地——青海西宁。他至今还记得到达西宁当天的日期——1958年8月15日。或许是与农历的八月十五相吻合,或许是一路的颠簸令人印象深刻,1958年8月15日,成了这个家庭扎根高原的起点。

  漫天黄沙、周围一片荒芜,甚至西宁站都没有一个像样的站房……这是李旺富对西宁的最初印象。李旺富说,那个时候,西宁站没有现在这么繁忙,基本见不到什么客运列车,货运列车最多的时候也不过一天十来趟。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1959年10月1日,伴随着兰青线通车运营,西宁车辆段也正式成立。“那时的车状况差,检修条件也不如现在,我们一趟检修下来,整个人都是黑乎乎的。”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件衣服穿上七八年甚至十年以上都是很正常的,但李旺富他们的工作服几乎每三四年就要换一套。“每天都是一身机油,穿到最后,随便抓一把,那衣服上都能渗出油来。”李旺富说。

  住地窝、喝湟水、迎风沙……李旺富始终坚守在检修一线,一把检修锤、一支手电筒、一把扳手、一把钳子、两把螺丝刀,是全部的家当。至今,李旺富还保留着工作时用过的几样老玩意,那斑驳的黑色磨痕,是时间的记忆,也是他们那一代铁路人拼搏奉献的历史印证。

  1984年,伴随西宁至格尔木铁路开通运营,李旺富也成为了青藏高原上的首批检车长,而这个铁路家庭的故事,也迎来了中生代的篇章。

  父辈李秀金——拿起和放下间时代转换

  就在李旺富成为青藏高原上的首批检车长的前一年,儿子李秀金也继承父亲的衣钵,进入高原铁路大家庭。儿时见过父亲检修机车艰辛的李秀金并没有因此挑选其他铁路职业,而是和父亲一样从事列车检修工作。“那时候想得简单,就觉得要掌握一门技术。”李秀金说。

  起初,因为西宁至格尔木列车开通需要,李秀金被分配到了格尔木车辆段。彼时,列车尚未开通,李秀金和二十几名同事一起坐着大棚车,晃了两天才到达格尔木。下车的那一刻,李秀金的心立马凉了半截,“周围什么都没有,大风就那么‘呼呼’地刮着,那种情景,用飞沙走石比喻都不为过。”李秀金说。

  “在格尔木,二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土屋里,土屋四面漏风,沙子成堆成堆往屋里灌,屋里不管是什么,上面总会铺满一层厚厚的黄沙。就连工作服也包裹着一层黄沙,看上去土味十足。”这就是李秀金对自己在格尔木时的记忆。

  1988年,李秀金调入西宁车辆段,随后又在哈尔盖待了8年。在此期间,儿子李海峰第一次接触到父亲的工作。李海峰说,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父亲的工作条件确实艰苦。

  对于李海峰而言,与父亲工作相关的一切他都充满好奇,但李秀金当时是另一种想法——虽然自己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却不希望再让儿子受这份苦。可是,这一想法随着时代变迁改变了。

  “你们不要以为拿着检修锤就能干一辈子,以后没准要电脑检修。”当时,还是小伙子的李秀金只把这句话当作笑谈,不曾想,最终却变成了现实。2012年前后,西宁车辆段引入了一批自动检测机等先进设备,也迫使李秀金这些一线检修员需要放下手中的检修锤。2012年,经过考试,李秀金成为了一名TFDS集中式分析员。现在,他只要坐在电脑前就可以查看每一趟列车的运转情况。“现在每天要在电脑前看300多趟车,按一趟车64幅照片计算,一天内要看接近两万张图片。”李秀金说。

  巧合的是,就在李秀金成为TFDS集中式分析员的后一年,李海峰大学毕业,开启了这个铁路检修之家全新的篇章。

  李海峰——传承铁路精神的新时代检修员

  2013年,李海峰大学毕业后,进入西宁车辆段车电车间逆变班组。从22B、25B到25T,他天天要检修不同的车体,从车体的转变中他也感受到了与祖辈、父辈同样的工作体验。“劳动强度没那么大了,但需要的专业知识更多,需要应对的情况也更多。”李海峰说。

  2016年,李海峰当上了拉萨车队车辆乘务员。与他的爷爷和父亲相比,他所在的列车采用了当前国内甚至是国际上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玻璃具有抗紫外线和加热功能,火车装有制氧装置和紧急供氧口,集便装置使列车更加环保,车电装置实现了智能化管理,车上一旦发生故障,可以通过电子显示屏显示。

  但不变的是铁路检修员的那份尽职尽责的职业操守。“要对工作负责,即使再小的故障,也要仔细检查,尽快维修,保证质量。因为这关乎着全列车旅客的生命安全。”父辈的教诲李海峰始终铭记于心。因此,在随车的时候,即使是车上的一个挂衣钩掉了,他也会尽快去维修。提供及时到位的服务,是对旅客负责的一种体现。

  爷爷的检修锤传到了李海峰的手上,同时传下来的还有爷爷和父亲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的工作作风。

  一把普通的检修锤,不仅见证了一家三代铁路人的坚守和奉献,也见证了铁路的发展和变迁。在这条举世闻名的天路上,李海峰明白,未来的日子里他应该顺着祖辈与父辈的足迹,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