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一本反映中国考古学实际的教材
在世界学术之林中,考古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近些年来,虽然国内陆续翻译出版了一些水平较高的国外考古学教材,但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实际存在一定距离,不能满足我国考古学一线教师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编写一本反映中国考古学实际的教材,是考古学广大师生的共同期待和迫切要求。
《考古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自2009年正式启动编写工作以来至2015年春出版面世,前后历时5年多。为编写出一本反映我国当前专业水准的《概论》教材,课题组多次组织国内设立考古专业的高校专业负责人或骨干教师参加研讨,激荡思想,交流心得。每一次观点的碰撞、学术的研讨都是裂变,释放出巨大能量。经过反复考量和审慎编排,《概论》的架构和基本内容综合体现了国内考古学研究的现状,适度介绍了国外考古学的进展。可以说,《概论》教材凝聚了课题组和考古学界同行的集体智慧。
最近二十年来,随着黄河、长江流域等主要地区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的基本建立,中国考古学的研究重心逐渐由过去以文化发展序列和谱系为主的年代学研究向社会考古研究转移。与这一新的转型发展趋势相适应,国内考古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为全面总结并系统反映这一发展趋势,《概论》首先从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学科架构和国内外学科发展历史的介绍入手,充分考虑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实物资料这一学科特点,分为四个层次依次展开——获取考古资料基本途径的田野考古;对所获考古资料的整理、分析和基础性研究;研究内容扩展和上升到环境、经济、人类社会和思想文化的社会考古研究;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面向大众的公共考古。
在以上各个研究环节的阐述中,我们注意把多年来形成的传统认识和新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概论》的特点。例如,在作为考古学基础的“田野考古”中,《概论》在完善传统田野考古工作方法的同时,注重创新和发展,增加了区域系统调查、发掘和记录的精细化、考古遗存现场保护、航空考古和遥感考古等新内容。在基础资料的分析和研究中,在对人工制品的传统分析基础上,加大了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从而产生出许多新信息、新资料。此外,《概论》教材还特别强调对自然遗存的收集、科学检测、分析和研究。
为适应我国考古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概论》教材编写工作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指导。例如,古代环境变迁、生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古代社会和人口、思想文化等,这些以往研究较为薄弱的环节,随着中国考古学的转型而逐渐成为考古学研究的主流。为此,教材辟出三章,围绕人和人类社会、人类与环境、资源的互动关系等展开了充分阐述。随着公共考古成为新的社会热点,人们迫切要求了解考古学的细节和阐释古代社会的具体过程。对于“如何让考古学走进当代社会”这一重大现实问题,教材首设专章予以介绍阐释,并提出中国公共考古学的研究重点应是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考古实践架构,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考古实践活动,努力把考古资源真正打造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
教材始终认为,学习和研究考古学,要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教材在帮助大学生逐步熟悉和掌握考古学的相关概念、技术、方法和理论的基础上,把考古学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如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等,融会贯通于个案研究之中,带领学生逐渐进入考古学研究的科学殿堂。
(作者栾丰实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考古学概论》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