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针”串起民族团结“千条线”

21.09.2017  18:02

   高原文明风

   祁连县基层党组织巩固民族团结成果纪略

  “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基层党组织作为为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发力点,在国家政策执行中尤为关键。基层党组织的精细工作既关乎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又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如何利用好、组织好基层党组织工作,一直是各个地方深入研究探讨的话题。而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新的做法,以基层党组织为基点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成果,受到了当地各族群众的欢迎。

  “来了!来了!”当祁连县央隆乡阿格尔村69岁的藏族老人才洛与家人看到停在家门口的大巴车时,小孙子扎西已经手捧哈达跑到了车前,来自县、乡的党员干部纷纷跳下车来与结对的“亲戚们”问好握手、相互拥抱,这是祁连县在精准扶贫中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一个缩影。

  自全县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帮扶活动以来,祁连县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纷纷与困难群众结对认亲,在全县各个领域掀起了结对认亲的热潮。

  “大家来了以后,帮我们修建村道、盖养羊暖棚、邀请省州县的畜牧专家技术人员给我们讲课,传授牲畜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困难户送来面粉、慰问金……多亏了共产党,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人民政府!”才洛饱经生活沧桑的脸上绽放出了幸福的笑容。

  开展好精准扶贫工作也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注入了活力,这两项工作既是检验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检验各级领导干部讲政治、顾大局的试金石。

  祁连县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紧密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全县106个党组织全部纳入结对共建范畴,1700余名干部职工与45个村1610户贫困户4860人结成帮扶对子,累计帮办实事900余件,调处各类矛盾纠纷90余起,落实帮扶资金210万元。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在共同的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友谊,增进了感情,逐渐形成了“亲戚”间常来常往、相互学习、真情帮扶的良好氛围,“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在掘进和打赢扶贫攻坚战役中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延伸。

  “各乡镇、部门、单位在借鉴示范县创建工作经验基础上,大胆探索创新,努力提升干部服务群众能力,使创建工作更接地气,更具活力。”祁连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马占良说,乡镇零距离“大走访”、“千户连心档案”、“乡村服务社区化”、“爱心彩虹桥+APP手机村务通”、“机关党员进社区”、“五送五同”等特色亮点工作,在联系服务群众、发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管理等方面切实发挥了重大作用,有力助推了全县干部队伍建设,巩固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的丰硕成果,夯实了“五年再提升”的坚实基础。

  在祁连县委组织部党支部、县信用联社党支部和夏塘村党支部联合举行的“支部统一党日”活动上,扎麻什乡夏塘村的14名党员领到了一大笔党员创业帮扶的贷款。

  “这些钱来的太及时了,对我的帮助实话大,感谢党组织对我的关心,我会用好这笔资金,把村里的电子商务做起来,在带头致富的基础上,带领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扎麻什乡夏塘村党支部书记孔全财激动地说。

  祁连县建立“党员创业帮扶基金”,撬动金融贷款和社会闲散资金,为基层党员发展生产、技能培训、培育产业、带头创业、脱贫致富提供资金支持,加大对党员队伍中困难户的帮扶力度,以贷款担保、提高信用贷款额度、贷款贴息三种创业帮带形式,有效解决了农牧区贫困党员创业有困难、发展产业缺资金、申请贷款无抵押的现实问题,帮助困难党员摆脱贫穷,有能力的党员扩大经营,带动更多的群众走向致富路。

  记者了解到,祁连县在民族团进步创建活动中,牢牢把握民族工作发展新趋势和党对民族工作的新要求,全县下沉党员干部按照县委要求,在熟悉了解乡情村情民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吃透、落实、坚持好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辩证思维,正确分析和深刻认识新时期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运用新理念、新办法和新举措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今年的8月,在山东省滨州市妇联和祁连县妇联的组织下,祁连县农牧区的8户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的“最美家庭”前往山东滨州与惠民县、沾化县的8户“最美家庭”结对,开展“藏汉一家亲,滨祁两地情”联谊活动。

  两地“亲戚”手拉手,其乐融融,相互陪伴共同走进滨州市渤海纪念馆、东方地毯集团公司等地参观学习,开眼界、长见识、明事理,促进了两地间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祁连县委统战部部长周有全介绍,祁连县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注重方式方法,特别是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通过支部联建、军企共建、行业同建、异地援建,把创建活动与党建和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全面推进,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精准脱贫等方面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农牧区“造血”、“输血”功能明显提升,内生驱动力显著增强,创建“九进”活动更符合县情、更贴近实际、更融入群众。

  在广袤无垠的祁连草原,各个乡镇村社的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牧区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推动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各族群众的认同感,以鲜活而生动的事例,教育引导全县各族人民树立和倡导“你帮助我,我帮助你,就像鱼儿和水,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各族群众同心携手,共同筑牢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迸发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各民族自有的特殊方式验证着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孙肇明 聂文虎 马文福)

   身边的感动

   胜似亲人的好姐姐

  金秋的一个清晨,连阴数天的天气突然放晴,天空十分湛蓝。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人事局的女公务员尕藏仁青随同县委宣传部的3名同志专程赶往甘德县下藏科乡洞索村一牧户家中,看望她牵挂己久的伤残儿童——兰考桑杰加。

  110多公里路程,近3个小时的颠簸,车子停在一个半山坡上的牧民定居房门前。放牛的兰考桑杰加一眼就看到尕藏仁青,远远就叫了起来“阿姐仁青,阿姐仁青你好吗!”

  此时,只见一个年约7岁的小男孩从牛群中跑出来,边喊边往这边跑过来,脸上满是惊喜激动的笑容。原来这个小男孩正是此行尕藏仁青一直牵挂的——兰考桑杰加。

  4年前,尕藏仁青在青海省交通医院实习时,一位来自甘德县下藏科乡洞索村的烧伤儿童来医院救治。这位儿童严重烧伤,最后右手截肢,很是可怜。

  当时两岁多的兰考桑杰加因不慎跌入火坑,造成严重烧伤。由于兰考桑杰加家的经济条件特别困难,没钱给孩子治病。当年省交通厅对口帮扶的同志发现了兰考桑杰加烧伤的情况,通过他们的热心帮助,兰考桑杰加在省交通医院得到了免费治疗。看到孩子这一切,她彻夜无眠,当时她感到很无助,默默地流过泪。

  在住院期间,尕藏仁青连续四个月来一直护理着这孩子,从未间断,在她护理期间,给予了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

  兰考桑杰加喜欢听故事,住院期间她讲了两本厚厚的故事书。孩子的衣服被褥和床单几乎每周都洗一次,同事们都笑称“这是尕藏仁青自己的孩子”。

  孩子在她的精心护理下,身体恢复得很快,小脸每天都笑嘻嘻的,过得非常快乐。四个月过去了,通过皮肤移植手术,兰考桑杰加的左臂能活动了。出院时,兰考桑杰加哭着要仁青阿姐跟他们一块儿回家,当时的一幕确实让人感动。

  尕藏仁青默默地在流泪,心底里就下定决心,以后无论走到哪里,她一定要帮助这个孩子。

  后来尕藏仁青被分配到甘德县工作。一来这里,她一直打听这孩子的情况,一直想到孩子家里去看望一下。

  去年春天,尕藏仁青把这事儿跟单位的同事说了,想到下藏科乡去找到这个孩子,并且已经买好了被褥等一些生活用品,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事恰巧被甘德县委宣传部部长张生鹏听到了。最后,在张生鹏和宣传部干部的热心帮助下,她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你看在他那幼小的心灵深处还是没有忘记过去的一切。孩子今年快七岁了,还没有上学,那他将来怎么办呢……”尕藏仁青不无担忧地向我们说。

  尕藏仁青问他:“你想上学吗?”他说:“想”。

  尕藏仁青说,这孩子天资聪颖,上学是他唯一的出路,我一定要帮他!但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大家来关心他,呵护他。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有更多的人伸出热情的双手,为他的成长献出一份爱心,让他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临别的时间到了,但尕藏仁青却依然与小兰考依依不舍地在一起聊着天。这时泪水早已湿润了尕藏仁青的眼晴,她转过身去,用手背擦去了眼泪。然后又回过头,对小兰考说,兰考桑杰加你一定要坚强啊,姐姐以后还会来看你的。

  “嗯,姐姐,你们这些人真好,在你们的帮助下,我一定要过幸福的生活”。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姐姐尕藏仁青帮助他人渡过难关的故事在甘德县的辽阔草原不胫而走。(才让多杰 代延生)

   心声

   海西前行的“新能量”

  前些日子,随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组成的多个检查组,深入到各地检查考核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感受颇深。

  海西州地域辽阔,仅各检查考核组划片考评的工作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日,原因是不看材料、不听汇报、不查数据,一改过去“雨过地皮湿”的做法。检查组通过深入基层,走村入户,仔细察看海西这片精神文明建设的“庄稼地”,是不是“精耕细作”,是不是深扎根须,是不是用心用力通过精神文明建设,为海西经济社会发展汇聚起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又一抹“绿色”。

  考核是一股无形的推力,实质性的“文章”是做在考核之外的。众所周知,连续几年的工业经济下行,给以“工业大州”之称的海西,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在这块曾经诞生过“柴达木精神”和“两路精神”的瀚海戈壁之上,海西州借精神文明创建的强劲风潮,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推手,以精神文明建设创建为轴心,再次招展起凝聚力量和信念的“二次创业”、“重振柴达木经济雄风”的猎猎大旗。正因有了这样“拧成一股绳”的强大精神力量,海西的经济在冲破坚冰中,“柴达木号”巨轮破浪扬帆;正因有了这样的众心所向,海西州在脱贫攻坚中率先实现冲线“清零”;正因有了这样丰厚的思想基础作铺垫,海西州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的征途中,才呈现一派号子激昂、脚步铿锵的激情。

  一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海西“拿捏”出了特色,“拿捏”出了五彩纷呈。这其中首先是“舍得”。虽说各项建设事业都面对巨大开销,海西州不惜挤出资金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的各项活动作投入,城乡面貌在牵手精神文明建设中发生蜕变,各族群众的精神家园日益净化丰富,并由此外化为支持发展、投身发展的自觉行动。可以说海西州在作“硬投入”的同时,换来的是绵绵不竭的“软实力”。其次,在创建中张弛有度。既有轰轰烈烈的如火如荼,以各种活动集聚成效;又有和风细雨,“文火慢炖”,在让精神文明从点点滴滴深入人心中,“炖”出芬芳四溢的“海西味道”。

  精神文明建设看似细碎,却是主旨高远宏阔。海西像一位乐者,正在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散落音符聚拢在一起,汇入推进“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促进省委提出的“四个转变”新思路的高原旋律,这昂扬的乐章既属于海西,更响彻青海大地。(刘法营)  

   荣誉榜

   “回馈社会是我们的职责”

  入秋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景色依然十分美丽。

  见到刚察县赤秀嘉姆文化雕刻产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红梅时,她正在生产车间查看师傅们雕刻出来的成品。“来来来,坐,先喝杯茶。”红梅看到记者来采访,急忙起身打招呼。

  穿着一套深色西装、柔和的脸庞,让红梅显得既干练又不失女性独有的温柔。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说起红梅的故事时,有许多人知道。红梅自己在艰苦创业后,不忘身边的牧民群众,在她的帮助下,不少人的生活有了依靠。

  说起自己这些年做的一件件事,红梅慢慢打开了话匣子。“我出生在与刚察县吉尔孟草原相邻的天峻县,在刚察县这么多年,这里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我一直想为乡亲们做点事情,但以前我也是个打工的,做不了太多的事,现在有了自己的产业后,我终于有能力为大家做点事了。”红梅微微笑着说。

  依托青海湖等旅游资源,火起来的刚察县旅游业,让红梅看到了蕴藏其中的商机,2013年,红梅在刚察县兴办了一家文化产品合作社。来刚察县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红梅的合作社取得了不错的收入。2014年,在刚察县的大力支持下,红梅在刚察县文化产业孵化基地,创建了赤秀嘉姆文化雕刻公司。

  刚察县泉吉乡新泉村的村民石延元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石延元今年47岁。因为他生病动了多次手术,花了不少钱,生活一直捉襟见肘,居住的土房子更是条件简陋。针对他家情况,泉吉乡组织各族干部群众筹集资金给石延元家盖了一幢80平方米的住房。如今,进到石延元的家里,电视、沙发、床、柜子等家具一应俱全。石延元说这些家具都是红梅花了一万多元帮他们家购置的。

  红梅说:“石师傅虽说因病致贫,但他咬着牙、顶着困难也要让两个女儿完成学业的精神非常让人感动。现在,她的两个女儿大学毕业了,一家人的收入有了依靠了。”

  一次从别人口中听说,刚察县沙柳河镇恩乃村的贫困户谢热家的住房十分破旧,红梅立即赶往实地查看了谢热家的情况后,拿出了6万元资金,给谢热盖了3间新房。房子建好后,谢热一家人高高兴兴地住进了新房,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脱贫攻坚战的队伍中,红梅也不甘落伍,她主动带动了沙柳河镇潘保村15户贫困户。这几年来,她个人累计投入48万多元进行捐资助学,并且逢年过节给当地43户贫困户送米送油送过节费。

  为了解决牧区孩子在放假期间无人看管的问题,红梅投入40多万元,在黑马河附近建立了一间教室,在放寒暑假期间聘请教师,按教学大纲免费给海南州、天峻县、刚察县交界地区的孩子们上课,红梅的这一暖心举动,获得了不少人的点赞,一个假期下来,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提高了不少。这个交界区的教室,学生最多的时候曾达到过60人。

  “回馈社会、关爱社会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职责,希望我做的这些事,对贫困家庭有所帮助,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能用自己的一点力量帮助贫困户和贫困村实现脱贫致富,我就很开心了!”红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