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名干部在一线·我的下乡日记:真诚真情最可贵

26.02.2017  09:32

  2月7日星期二 阴有 雪

  说来也奇怪,在西宁过春节的时候,我会时不时想起海峰村的乡亲们,那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惦记。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朋友,时间久了就跟家人一样。”

  在海峰村驻村工作已经一年零四个月了。过完春节回到这里,不用说,进村入户必然是第一项要开展的工作。倒也不是什么硬性任务,就是想去看看。

  简单地吃过早饭,我便和小任往海峰村赶,走到村口的时候,突然感觉到一种亲切感袭来。这倒也没什么奇怪,自从开展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以来,前提就是要了解每一户贫困家庭的具体情况。所以,这条路连我俩也不知道跑了多少遍。

  今天要去的是克土社,海峰村的一个纯藏族牧业社,30户102人,村民们居住得非常分散,世代以放牧为生。从上午9时开始,我们冒着小雪,踏着泥泞的小道,爬坡上坎,走访了9户人家。傍晚7时多,我们来到了赛力毛措的家中。记得第一次见到她时,她整个人都没精打采。丈夫离家出走3年杳无音信,自己因为要照顾上初中的儿子只能在县城打些零工。记得那次,她哭得很伤心。

  等她平静下来后,我给她解释了国家和我省的精准扶贫政策措施,与村委会主任一起和她商量了初步的脱贫帮扶措施:一是帮助她申请银行贴息贷款;二是利用贷款购买马匹和沙滩摩托在青海湖边发展旅游;三是计划将她安排在环保公益岗位上增加收入。听到这里,她猛地抬起头,眼睛里闪过了一道亮光,脸上也有了笑容。

  今天去她家一看,我心里踏实了很多。通过一年的精准扶贫,他们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了1万多元。一个人的生活有没有变化,从她的精气神就能看出来,我又在她的眼睛中看到了一年前那道迅速划过的亮光。她的话明显多了一些,语气和笑容也自信了很多。离开时,她一直把我们送出大门口,站在那里直到我们消失在夜色中。

  此情此景让我不禁陷入沉思,回想驻村工作的每一天,老乡们总是把我们视作亲人般端水递茶,恨不得把家里所有好吃的拿出来招待我们,愿意和我们拉家常,出门时还要送出好远。心里不由得感动,真诚真情如此可贵,我们能做的就是多给他们谋点福利办点好事。

  (海晏县三角城镇海峰村第一书记赵涛 记者王宥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