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一线故事:孙家寨村里来了“第一书记”
12月中旬的一天下午,记者来到西宁市城北区廿里铺镇孙家寨村采访。村里小卖部门口,几名老太太有说有笑。“水渠翻修了,臭味也闻不到了,每天晒太阳也有地方了。”74岁的马玉梅说,听说村里来了个“第一书记”,还真没想到这个“第一书记”是真心来帮助村里改变面貌,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不脱贫,不回去。
过去,流经家家大门口的水渠里倒满了垃圾,生活污水也在其中,天热时臭味难闻,春灌时渠水四溢。说起如今的变化,离不开村里来的“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的帮扶。
孙家寨村是一个以打工型经济为主的城郊村,全村有414户1704人,低保户17户。过去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属于后进村。怎么才能让村民摆脱贫困的帽子?怎么才能让基层组织焕发活力,带领群众致富?
“群众的事无小事,多干实事,让群众满意,群众满意了,干部的工作就做到家了。”城北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下派到孙家寨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李有新这样说。
10月初,满怀激情的李有新来到村里想大干一场,遭遇的却是不解:召开党员大会,参会的党员寥寥无几,即便是来了,也是一言不发。
“遭遇冷水并不打紧,只要为百姓干了实事,让群众看见,就一定会有人支持。”李有新说干就干。
10月27日这一天,他和帮扶工作队其他两名队员走在村道上了解周边的环境情况。脏、乱、差是他的第一感受。“不行,这个水渠必须重新修整。”
亲勘察、打电话、向区农牧局递交申请,一番努力下,他们为村民争取到小型农田水利维修资金18万元,并于开展帮扶工作的第三天开工建设。
看见施工的情景,村民们拍手叫好,有些村民还直接参与了维修,并挣到了一笔工资。水渠修好了,臭味闻不到了,干部心里清楚,百姓心里也敞亮。
村里的大事解决了,村民的小事也不能落下。在入户调查时,李有新了解到严芝熊的眼睛患有神经萎缩和青光眼,情况恶化不能务工,一家四口经济来源全靠妻子一人。经过向有关部门反映,赵玉香在村里做起了环卫工。
赵玉香说:“有了这份工作,经济负担就轻了,还能照顾家人,多亏了李书记帮忙。”
随着一件件实事的落实,村党支部也“活”了起来,党员们看到驻村工作队的热情与努力,对帮扶队的态度再也不是泼冷水了。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村党支部组织了4次党员大会,参会的党员从起初的六七人到20多人,大家围坐在一起,讲的是大实话、真心为老百姓谋实事。
随后的日子里,驻村工作队同村两委班子一同发动群众拾捡垃圾,并增加了村里的清扫员,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经过大家的努力,孙家寨村被评为城北区环境整治示范村,更让人欣喜的是,村里每年还会得到5万元以奖代补资金。如今,利用第一笔资金解决了清扫员的工资,稳定了清扫队伍,同时还积极争取配备环保垃圾车。
经过李有新和工作队的努力,两个多月来,孙家寨村渠内的垃圾不见了,主灌渠也进行了二次维修;受损的路面修好了,村里还修建了两座公共水厕……村容村貌极大改善,村民的个人素质明显提升。
“今后,我们还会主动落实‘一事一议’项目,并督促好先前村里正在进行的办公楼和休闲广场项目的建设,明年计划实行幼儿园的修建,这对一个以打工型经济为主的城郊村庄来说,可以有效解放劳动力,增加百姓收入。”李有新满怀信心。
精准扶贫,精准施策,基础设施是基本。有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孙家寨村脱贫攻坚的步子扎实迈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