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风雨一路歌

15.12.2018  09:12

  青海新闻网讯 寒冬时节,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镇三岔路口西侧空地上,机器轰鸣,挖掘机平地修路,搅拌机搅拌混凝土,大车拉运土方,如火如荼的施工场景让寒冬不再寒冷,施工场地的不远处,是一栋栋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楼房,那些楼房里集中着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民族企业、龙头企业、小微企业。

  这里便是循化清真食品(民族用品)产业园,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循化县大大小小的企业在这里“抱团取暖”。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高原,吹进了黄河之滨、积石山下……产业园区的前身是1982年省政府批准成立街子工业区,1998年海东行署批准成为黄河上游经济开发区,2015年省经信委批复成立清真食品(民族用品)产业园,明确了产业园将以清真食品加工及民族用品加工为主导产业,旅游文化用品加工及农畜产品加工为辅助产业的产业定位。

  “产业园区有36年的发展历程,一路走来,从家庭作坊生产加工到如今的工厂流水线加工,一路经历了风风雨雨,也成就了今天诸多的民族企业家。”产业园区管委会项目室负责人秦玉鹏说。

  托隆都村党支部书记马塔亥日见证了产业园的发展,也沐浴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他说:“以前产业园区的这块地是耕地荒滩,我们加工产品都是在自己家里手工加工。”

  依托改革开放,1982年,马塔亥日创办了牛肉干加工厂,那时候虽然只有16个员工,500平方米的加工场所,牛肉干却远销马来西亚等中东国家,一年的销售额也达到了300多万元。

  现如今,产业园区规模不断扩大,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加大,马塔亥日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政府在这里给我批了1.87公顷地,用于建设厂房,如今厂房建成已经投入使用了,厂子里员工也达到了200多人,可以说,改革开放成就了我。”马塔亥日说道。

  目前,产业园区入驻的企业近40家,其中还有一家龙头企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将园区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清真食品及民族用品生产加工主要基地和外贸出口示范基地,每一个企业都朝着这个目标做出自己的努力。

  青海达山清真肉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学智,土生土长的循化人,改革开放后,韩学智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开饭馆,开饭馆期间,见识了沿海地区依托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这也为韩学智积累了一笔宝贵财富。

  2015年,回乡后的韩学智立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创办清真食品企业,政府出让了2.67公顷地,用于扶持企业发展。

  “政府为了扶持企业发展,为我们出让场地,要求是两年之内必须建成投产,如果达到这个要求,第一年,政府返还50%的出让费,第二年再返还50%的出让费,我两年之内完成了建厂投产,相当于这块地是政府免费提供给我的。”韩学智说。

  韩学智的厂房从去年开工建设,到今年9月份已经投产运营,速度之快,让人不可思议。

  谈及改革开放带来的便利,韩学智激动地说:“改革开放后,政策扶持力度大,营销环境、企业融资、基础设施都比以前更好了,企业家的理念和观念也发生了大转折。”

  企业家观念“大转折”,企业家也开始反馈社会,韩学智就是其中之一。

  韩学智出生在街子镇孟达山村,企业做大后却没有忘记家乡的发展,联点帮扶着村里的贫困户,为他们在企业提供就业岗位,为鼓励孩子多读书、多学习,韩学智还在循化县高级中学投入10万元,建立了学智书吧,让孩子通过书籍了解外面的世界。

  不论是马塔亥日,还是韩学智,一路走到今天,一路经历风雨,他们成功地路上,改革开放这个无形的“手”如影随形,帮助他们,成就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