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特色地方志的问世始末

18.03.2016  08:46

  新世纪以来,花儿先后登上了国家级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台阶,迎来了灿烂的春天。青海的河湟花儿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以青海省花儿研究会为主要力量编写的特色地方志《青海花儿艺术志》,不但填补了历史上从无花儿艺术志的空白,也填补了青海省没有特色艺术志的空白。

   一部特色志书问世

  《青海花儿艺术志》可以说是花儿研究会工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本志书上限尽力追溯,下限为2012年末。以近30万的文字,详细记述了青海花儿艺术的发展历史,详细阐述了其鲜明的地域性、多元性和原生态性。这本志书为我国第一部关于花儿历史、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保护传承综合研究的专著,既填补了青海特色艺术志的空白,又为西北其它省(区)编纂花儿志书起到先导和引领作用,具有开创性意义。

  说起这本志书的编写工作,还是要从2008年春天说起。

  那年春节刚过,在乐都柳湾彩陶博物馆的一楼会议室里, 20多位青海省花儿研究会的理事们围坐在一起。大家兴高采烈地讨论着一个令人振奋的话题:省志办要和青海省花儿研究会共同组织编写花儿艺术志,由研究会承担编写任务。

  编写志书,没有机构,没有经费,没有办公地点,没有参考资料,没有历史记载,更无参照物。可以说,摆在研究会面前的是一大堆困难。但是大家勇于担当,以文化自愿者的精神为青海花儿文化做贡献。

  很快,青海省花儿研究会就拿出了简明扼要的篇目设计大纲,组成编委会,特请一贯热心和支持花儿艺术事业的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为特邀顾问,以花儿研究会顾问朱世奎、曹萍、樊光明、赵宗福为志书顾问,组成了以省志办负责人刘德然为主任、青海省花儿研究会会长滕晓天、省志办处长李泰年为副主任的编委会,由滕晓天任主编、李泰年任执行主编、井石、颜宗成、师守成任副主编,20多位理事承担编写工作。

  滕晓天先生告诉笔者,在青海省花儿研究会,活跃着一大批年轻人。他们朝气蓬勃,思想活跃,逐渐成为研究会的骨干。编写过程中,这些青年学者们或跑图书馆、档案馆,或遨游书海,或埋头整理,使志书的初稿得以提前完成。这些人的名字是罗子云、贾文清、王国林、杨秀珍、才让措、冶英生、李红等。而耄耋之年的老学者们更是老当益壮,朱世奎先生克服眼睛老花的毛病,多次将相关意见转达给编写组。罗耀南先生一次次将自己手头的资料或偶有所得打电话告知编者,并详细指点。谢佐、程起骏和张武明先生不时和研究会进行编写交流,出点子想办法。董绍宣先生不顾年迈,戴着老花镜,凭着惊人的记忆力,逐字逐句校改有关章节,并多次补充了解放初期鲜为人知的一些珍贵资料。石永先生主动承担任务,及早动笔,广征博引,挖掘自己的文化积累。张更有先生主动担纲,从湟源县几下西宁,拿来了他珍藏的曲令资料……大家众志成城,使志书的初稿提前完成。

  2014年3月,省志办再次组织召开了《青海花儿艺术志》验收会议。时任副省长马顺清、省政府副秘书长巨伟、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副厅长吴解勋、青海日报社副社长戈明、民族出版社总编祁正贤、青海师大教授米海平、地方史学者靳育德、花儿歌手马俊、文化学者刘国卿等参加验收,充分肯定了这部志书在填补学术空白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2015年春天,印刷精美、装帧精良的《青海花儿艺术志》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志书一经问世,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赞扬。

   一座倾情铸就的里程碑

  《青海花儿艺术志》可以说是青海花儿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甘肃学者郭正清高度评价这部志书,说这是一项国内首创的重大文化建设工程。他说这部志书叙述了花儿在其主要产生地之一的青海省,流播、繁衍、丰富、发展的历史轨迹、社会影响、人文特征、文化活动、传承现状,以及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的丰硕成果,从较高层面揭示了花儿在文化人类社会学各个领域的表现和内在涵义,全面诠释了花儿对人们精神生活、文学音乐、艺术创作、影视音像、文化发展等各方面的积极影响,同时设计展望了青海省打造花儿文化品牌,大力发展花儿文化产业的广阔前景。

  宁夏学者武宇林认为,这部志书是我国花儿领域的第一本花儿艺术志,首开了为民歌花儿立传的先河,也为其他省(区)作出了表率。这对于“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花儿”的保护与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由青海省花儿研究会同时组织编写的《青海花儿词典》可以说是又一部里程碑式的杰作。志书和词典一经出版,就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赞誉,这源自青海省花儿研究会的倾情奉献,体现了崇高的集体协作精神。

  如今,青海省花儿研究会正在组织和撰写《青海花儿曲令大全》。相信这也将是一部令人关注的地方文化新著。

  我们期待青海文化的沃土中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致力于青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青海本土文化之花盛开得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