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63万少数民族群众就业有了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增收之源,稳定之基。作为拥有62.8万少数民族人口的地级市来说,海东不仅是我省的农业大区,同时也是多民族聚集地区。解决好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问题,关系着海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对于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海东市不断创新就业再就业及创业促进就业工作思路,积极贯彻落实一系列惠民政策及少数民族群众就业新政策,将就业摆在民生工作之首,以更大力度、更高效率、更优服务破解就业难题,全市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劳务输出成“淘金”新途径
海东市是农业大区,农业和畜牧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但随着农牧业科技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得以解放,这些剩余劳动力选择走出家门、走出田地,进城或外出务工,进行创业、再就业。
“‘金秋采棉’、‘枸杞采摘’已成了海东市少数民族群众‘淘金’的新途径,通过这些劳务输出活动,群众人均收入可达到4500多元。”市就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基于海东市少数民族群众的实际情况,市就业局按照“政府引导、经纪人组织、群众自愿、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积极组织群众赴新疆、甘肃、海西等地开展“金秋采棉”、“枸杞采摘”等季节性劳务输出工作。
据统计,2013年海东市共组织拾棉工、枸杞采摘工7.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约占30%,共实现劳务总收入4.2亿元。
●拉面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随着国家、地区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拉面经济”的发展势头越来越猛。其带来的良好经济效益激发着群众的创业热情,使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投身于发展“拉面经济”的行列,在北京、上海、浙江、厦门、广州等大城市开办起拉面馆。
据市就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海东市群众在省外经营的拉面馆已发展到近2.5万家,其中九成为少数民族,从业人员高达19.3万人。这些拉面馆,大部分年纯收入在10万元左右,高的甚至达到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元,经营拉面馆已成为全市少数民族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
●惠民新政助推创业再就业
为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就业,近几年内,海东每年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帮扶少数民族群众进行创业,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得到了充分保障。目前,全市累计筹集担保基金9677万元,累计为1.26万创业人员发放贷款8.5亿元,少数民族占56%,开发就业岗位4.8万多个,为创业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技能培训在少数民族群众就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就业局负责人对记者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受到更好的培训,学到更多的技能,掌握一技之长,能够帮助少数民族劳动者在整个就业岗位分配中占到先机。”对少数民族群众创业就业进行资金扶持的同时,海东市还通过举办免费就业技能培训、特色种植培训班等,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创业技能的培训力度。
市就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海东市将继续落实各项就业政策,积极拓展劳务输出渠道,进一步创新培训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培训,千方百计增强他们就业创业的本领。同时,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强化用工信息、劳务派遣和转移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实现转移就业、自主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