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万海东人共享文化盛宴
青海省第二届丝路花儿艺术节暨河湟民俗文化节在互助县举行
海东市民观看文艺演出
青洽会上的海东非遗展示
花儿艺术节上的文艺演出
青海新闻网讯 一座令人记忆深刻的魅力城市,除了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除了要有高楼大厦、现代建筑,还应有独特的文化之美。海东,一座年轻的城市,既散发着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又延续着河湟风情和文化底蕴。这座文明的城市,不仅仅有璀璨绚烂的现代城市的“外表”,更具有深厚的河湟文化“内涵”。
近年来,海东市努力打造一个个文化品牌,一项项文化创新举措,一次次文化推广探索,在全方位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坚定了海东市人民的文化自信,为推动海东市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凝聚合力。
文化果实惠民更亲民
“我歌唱每一重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像这样的场景,在如今的河湟谷地随处可见。深秋时节,记者来到乐都区碾伯镇滨河北路的老年活动中心。古色古香的庭院内,一边是三五位老人正在津津有味地观赏书画作品;一边是几位老人一会儿走上跑步机,一会儿摆弄拉力器,“忙”得不亦乐乎;还有两位退休老干部在棋盘上难决高下……一道道绚丽多姿的文化风景,一幕幕热情奔放的活动现场,正是广大群众参与文化建设、共享文化盛宴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海东市把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不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全市建有市级群艺馆1个,市级图书馆1个,县级文化馆6个,县级公共图书馆6所;拥有文博机构8个,业余体育学校6所;已建成农村小型综合文化体育广场259个,建成村级文化活动室713个,文化中心户362个;组建村业余剧团、民间歌舞队386个,组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61个,配备简易篮球场650个,农家书屋1587个,实现村级全覆盖。建成一批如互助、平安、循化、化隆等县的文化广场、彩虹部落剧场、循化县体育场、乐都区彩陶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不断满足和丰富了城乡群众的文化需求。
每年春节期间,海东市有近500余台农村社火队进行展演。传统节日期间,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合农村特点的赛马、射箭、拔河等体育活动。乐都区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画之乡”。互助土族盘绣、土族婚礼、撒拉族婚礼、瞿昙寺花儿会等16项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造了以喇家遗址、柳湾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品牌,以瞿昙寺、佑宁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品牌;以孟达自然保护区、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品牌;以土族和撒拉族民俗风情为特色的民俗文化品牌;以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为代表的黄河风情文化品牌。
文艺工作硕果累累
海东市是青海文化大市,也是文学元素富聚之地。近年来,海东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创作生产文艺精品、培育优秀人才、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搭建网络平台等一系列举措,力促海东市文艺工作繁荣发展。先后成立了海东市“花儿”研究会、收藏家协会等组织,涌现出了一批中青年作家,文艺创作推陈出新。
近年来,海东市重点打造在省内立得住、叫得响、有分量的“海东品牌”,不断扩大提升“海东创作”在全省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增强海东文艺自信、文艺自觉,更好地服务全市各族人民群众。通过文学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反映海东“撤地设市”以来新变化新成就的大型图文并茂书籍《中国国家人文地理·海东》撰稿、编稿工作已全部完成,进入图文设计制作阶段,将作为海东市向党的十九大的一份献礼;展示土族历史的图书《吐谷浑王国》获得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奖;《青海湖》海东60、70后作家专刊及系列文丛正式发行,有效提升了“极地门户·青藏首站”的文化张力。
此外,海东市还指导拍摄了反映海东各族人民在党的惠民政策指引下,艰苦创业,走出了一条具有海东特色脱贫致富新模式的纪录片《青海拉面故事》。把创新形式作为文艺工作增强意识形态工作意识的重要载体,元旦、春节和重大节庆期间组织文艺志愿队伍送文艺下基层、赴乡村、社区、军队慰问演出以及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等;按时出版自办文艺刊物《湟水河》《彩虹》等,为各族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打造特色“非遗”品牌
近年来,海东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健全组织机构,全面深入普查,申报名录项目和传承人,打造了一批具有河湟文化特色的“非遗”品牌,进一步提升了海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位和文化形象。七里寺花儿、乐都瞿昙花儿、互助丹麻花儿相继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都瞿昙镇、互助丹麻镇也因此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
悠久的历史赋予海东丰厚的文化资源。众多的文物古迹,丰富的民族风情,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为海东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从互助土族的“安昭舞”“轮子秋”,到民和的“七里寺花儿会”,再到循化的撒拉族婚礼、乐都的九曲黄河灯俗,海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唱皮影、听花儿、跳安昭,随着一场又一场盛大展演活动的隆重举行,多种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
目前,海东市已列入国家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9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35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5人,省级“非遗”传承人45人。为更好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其存续能力,推动其创新发展,海东积极组织各类大型文艺演出和民间民俗活动,收集了大量民间文化艺术文字、视频、图片等资料。同时,借助非遗原生态保护传承以及各类文化展演和交流活动,积极打造海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使其成为建设河湟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平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又一个重要品牌。
文化产业蓬勃兴起
近年来,海东市扩大对外开放,和河南开封、洛阳等“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共同发起成立文化旅游联盟,和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有关城市缔结了友好关系,开启了国际交流的序幕。这些开放举措,为海东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良好环境。
来自海东市旅游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6%,实现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8%,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9.6亿元,同比增长10.6%,海东市第三产业不断提档升级。下一步,海东将加快文商旅一体化发展,推动文化产品旅游化、旅游产品市场化。
河湟大地丰润厚重的文化底蕴与自然生态之美亮相于“一带一路”的广阔舞台之上,散发出独具魅力的光彩。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海东市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充分发挥自身的历史文化优势,打好文化牌,唱好文化戏。近年来,海东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也在重点打造民俗游、生态游、宗教游、历史文化游和黄河风情游五大旅游品牌,确立了“极地门户·青藏首站”旅游宣传形象,并正在努力打造“大美青海·风情海东”旅游升级版,文化旅游业正朝着大思路、大产业、大发展的目标阔步迈进。
“一带一路”既是一个经济带,也是一个文化带,“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会促进海东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也必将为海东文化传播带来更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