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7.76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以后……
“十三五”期间,我省精准锁定“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52480户、200067人,在38个县(市、区)的1234个村实施易地搬迁项目。今年年初,我省计划搬迁安置2.13万户、7.76万人,截至目前,全省开工建设安置房21333套,开工率为100%。实现这一部分贫困群众的脱贫,我省始终以精准为主线,以易地搬迁为抓手,推动各类资源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滴灌”,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其稳定脱贫问题。
怎么“选路子”?
“山高谷深一线天,吃水用电行路难,危重病人干瞪眼,蹲山守穷一年年。”在我省,不少贫困村坐落在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行路难、就医难、饮水难、娶亲难、上学难……曾长期阻碍贫困村中的祖祖辈辈脱贫的路子。
想要彻底拔穷根,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面对实际情况,我省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十三五”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当头炮”,引导“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统筹谋划,聚合资源,多元发力,强力推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生计问题。
即将“立冬”,天气渐寒。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哇赛乡国钦村的普日哇一家迎着初升的朝阳,搬进了新家。普日哇家74岁的老奶奶高兴地合不拢嘴,激动地说:“我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
久治县哇赛乡国钦村在全县贫困户搬迁入住战役中打响了胜利的“第一炮”。目前,已有15户贫困户陆续入住新房,搬迁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首批建档立卡无房户实现了“挪穷窝”,“迁新居”,预计到年底,县易地搬迁工程整体将完成省、州既定目标任务,入住率有望达到70%以上。
像久治县一样,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工程全面铺开,进展有序,年初计划建成的21333套安置房,开工率为100%。
“迁出区域主要是自然条件严酷、生存环境恶劣、发展条件严重欠缺的农村、牧区贫困地区,‘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在38个县(市、区)的1234个村实施易地搬迁项目,完成20万贫困人口的搬迁任务,占到脱贫人口的38.5%。”据省扶贫局易地扶贫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作为我省脱贫攻坚“八个一批”扶贫工程之一,今年我省计划投入34.34亿元,采取集中安置和自主安置相结合方式,年内计划在38个县(市、区)的535个村实施异地搬迁项目,安置2万户、7.8万人。截至目前,全省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投资18.3亿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14.3亿元,行业配套资金4亿元),已建成安置房10894套,完成住房建设总工程量的73%,搬迁入住1969户、7482人,搬迁项目开工率和工程进度均居全国前列。
今年以来,我省研究制定了《青海省易地搬迁脱贫攻坚行动计划》,高规格召开启动大会,全方位安排部署“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要求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精神打好脱贫攻坚“当头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先后30余次就易地搬迁工作作出批示。
科学编制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实施方案和2016年实施计划,各县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坚持以规划指引搬迁、引领脱贫,做到任务到县、计划到年、布局到点、落实到户。精准谋划政策措施,搬迁保障强而有力,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突出工作重心,科学谋划政策,硬化实化措施,聚合资源,全力保障。
如何“搬得出”?
脱贫攻坚,高原大地上易地搬迁战犹酣。犹记得今年4月8日,互助土族自治县林川乡昝扎村(作干村搬迁新址)易地搬迁安置区建设现场,挖土机隆隆作响,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时候的热闹场面。
如今,再次走进即将搬往新村的作干村,安置新房已全面完工,村民们这几天正准备着搬进新居,大家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喜悦。
“以前,村民穷得娶不上媳妇,出门打工的小伙子好容易谈个对象,一听是作干村的基本都‘黄’了。现在有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村盼来了好日子,再过一阵,我们就能欢欢喜喜搬进新家,到那时候小伙子们不愁娶不上媳妇了。”望着眼前整洁有序的新居,作干村党支部书记牛占有满含期待地说。
在精准识别中,我省精准锁定“十三五”易地搬迁对象52480户、200067人,这些贫困人口怎么搬?
易地搬迁村多处在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交通信息闭塞的地方。我省在搬迁工作中根据县城、乡镇、中心村人口承载能力,在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把选择权交给群众,逐户弄清楚目前状况和搬迁愿望,搞清楚怎么搬、往哪儿搬、如何扶。同时要求各县要建立搬迁项目户影像资料档案,实行台账式管理,切实把基础工作做扎实,确保搬迁一户脱贫一户。
各地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措施办法。海北藏族自治州将易地搬迁工作纳入政府重点工作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压实责任,压茬推进。黄南藏族自治州委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易地搬迁房屋设计方案,突出地域风貌,体现经济适用。
玉树藏族自治州要求以灾后重建精神打好脱贫攻坚第一战役,集团会战,聚力攻坚。西宁、海东、海南、海西、果洛等地通过召开行业协调会、现场推进会、工作督促会等方式,研究解决问题,加紧推进项目。
此外,各地还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坚持以规划指引搬迁、引领脱贫,做到任务到县、计划到年、布局到点、落实到户。东部地区主要突出建设新村、小城镇、县城或工业园区集中安置和自主安置;环湖地区主要突出小城镇安置、就近集中安置、乡村旅游区安置;青南地区坚持3个“三分之一”布局,即:三分之一县城安置,三分之一乡镇或交通沿线集中安置,三分之一村内就近安置,实现人口梯度转移,草场流转经营,产业集约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如何尊重搬迁户意愿,满足搬迁群众多元化需求?我省根据县城、乡镇、中心村人口承载能力,在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科学选择安置区域和安置模式,采取安置方式和自主安置,其中集中安置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西宁市、海东市每户补助8万元,藏区六州每户补助9万元,自主安置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一次性补助10万元。
采访中,记者从村民的笑容中,从项目的进展中,深刻感受到了党和政府为群众许下的庄严承诺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惠民政策的落地正在让大山深处朴实的老乡们“想都不敢想”梦想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咋样“能致富”?
告别土坯房,住上新洋房,农民变居民,如何才稳得住?咋样才能致富?
“扶贫搬迁并非一搬了之,必须坚持扶贫搬迁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做到“挪穷窝”和“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据省扶贫局局长马丰胜介绍,针对建档立卡搬迁户的致贫因素和脱贫需求,在易地搬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落实特色产业、转移就业、教育脱贫、医疗救助、低保兜底、生态保护等扶持政策,政策叠加,措施配套,缺啥补啥,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过得好。
搬迁中,我省各地也相继探索出了符合本地实际的“致富经”。比如黄南州各县对搬迁户每户安排1名公益性岗位,优先解决城镇周边安置群众的就业问题。祁连、门源等县把旅游资源配置给搬迁村,引导搬迁群众借助景区资源发展增收产业。
达日、杂多等县将县城黄金地段无偿划拨建设扶贫产业园区,吸纳搬迁群众入园务工增收。湟源、贵德等县通过将迁出区土地打包流转建设生态牧场,拓宽搬迁群众增收渠道。
湟中、互助、民和、共和、尖扎等县引导搬迁群众发展特色种养项目。化隆回族自治县依托“拉面经济”借助“带薪在岗实训+创业”项目,扶持搬迁群众异地在岗实训就业。
河南、曲麻莱等县通过培育发展生态畜牧业大户带动搬迁贫困户,结合地方特色和需求对搬迁群众开展针对性培训,使其掌握生产发展技能等途径,解决搬迁群众稳定增收问题……
“搬迁安置不仅仅是挪穷窝,还要治穷业,发展后续产业,”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也是易地搬迁项目村,驻村“第一书记”苏江宁告诉记者,为了让村民搬迁下来后有事可做,有钱可挣,他们村实施了产业发展,用产业发展的资金在新村后山脚下建起了养殖专业合作社,鼓励村民参与养殖,实现就近就业。
“搬迁是手段,致富是目的。”为实现“挪穷窝”和“换穷业”并举,搬迁与脱贫同步,全省上下跟进实施扶贫产业项目,统筹考虑并妥善解决搬迁户的生产生活问题,针对搬迁户致贫原因一户一规划、分类施策,在到户产业项目的安排上,对搬迁户全覆盖,引导因地制宜选择发展后续产业。(孙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