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藏家“读书郎” 求学经历变化大

28.03.2016  07:28

  新华社西宁3月27日电(记者庞书纬)清晨,青藏高原的第一缕阳光,缓缓地洒在白雪皑皑的巴颜喀拉山脚下,家住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的68岁藏族老人周多,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现在娃娃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免费了,我孙子刚好满三岁,今年三月开学,我就给他报了名,每天亲自接送。”周多说。

  跟随周多和他的孙子仁青,记者走进了称多县幼儿园:崭新的小楼,外墙上绘着喜羊羊、黑猫警长、小熊维尼等卡通形象。走进小楼,映入眼帘的是一排功能各异的教室:思维室、科学室、语言室、民族文化室……

  “娃娃一来幼儿园就喜欢上这里了,每天下午我来接他,他都要‘赖’一会儿才肯走。”周多说。

  看着孩子们快乐地追逐嬉戏,周多回忆起半个多世纪之前自己上学的经历,感慨万千。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牧区、半牧区占全省总面积的约95%,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制约了基层教学条件改善。

  “我12岁才背上书包,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上学要走十几里路,还要淌过一条河,夏天的时候,水有时候都漫过膝盖了。”周多回忆道,当时的教室是一间简易的土坯房,屋顶漏雨,四面透风,20多个学生只有四五套桌椅,大多数孩子都只能坐在地上上课。中午饭只能就着凉水,吃带来的凉馍馍。

  “另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就是那时候本子特别少,每天早上,孩子们蹲在操场上,每人分一米见方的一块地,用石头在地上默写生字,练习算数。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挺心酸的。”周多说。

  由于年龄偏大,小学毕业后,周多没有继续求学,而是回到村里当了会计。上世纪80年代,当时家境并不宽裕的他,将三个孩子全都送进了学校。

  “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已经从土坯房换成了砖房,不过条件还是很艰苦,教室里点的是煤油灯,生的是煤炉子,上一天课下来,脸都熏得黑乎乎的。”仁青的父亲次成说,由于当时买一个作业本需要3角钱,对孩子来说是个“大数”,因此作业本正面用完了,还要翻过来继续用,直到实在写不下了才会换一本新的。

  青海省地跨六盘山和四省藏区两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我上学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有的孩子连用煤油灯都特别节省,只有冬天的早上实在太暗了会用一点,天稍微亮一点,就把煤油灯弄灭。”次成说。来自青海省教育厅的消息,“十二五”期间,青海省累计下达各类教育项目资金209.5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893.16万平方米。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青海省开始实行从学前三年到高中(含中职)的15年免费教育。该政策首先在海北、海南、黄南、果洛、玉树五个藏族自治州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推开,西宁市、海东市贫困家庭学生也享受上述政策。

  “15年免费教育是个‘普惠加特惠’的政策,关键就是要保基本、兜底线,让广大牧区、贫困家庭孩子能够接受公平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薛建华说,15年免费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将坚持分步推进原则,预计“十三五”末覆盖全省。

  “从这学期开始,学前三年教育免费了,来上幼儿园的孩子一下子多了十几个,还有不少家长向我们打听情况,希望今年九月入学。”称多县幼儿园教师安卓玛说。

  仁青的堂兄江才,2015年初中毕业后,来到玉树藏族自治州八一职业技术学校,主修美容美发专业。

  “刚来的时候全班就我一个男生,还有点不好意思,但我很快就喜欢上了学校,不但不要学费,还给我们提供SPA实训基地、联系校外实习。我希望毕业之后先打工,过几年自己开一家美发店,就可以自食其力了。”江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