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园三区”护佑“中华水塔” 青海擦亮生态文明国家名片

16.06.2016  09:38

  人民日报西宁6月10日电 行走在三江源头,水草丰密、天蓝地绿,成群结队的藏羚羊,时映于湖光粼粼之间。经过10多年的生态保护与修复,青海三江源头水源涵养量达到年400多亿立方米。

  4月13日,青海省出台《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机构设置方案》等31项具体方案,三江源头生态保护再出发:从39.5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中划定最源头的12.31万平方公里,构建包括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一园三区”(国家公园、三江源头区)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这是我国首次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生态保护管理体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路。

  “多年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三江源生态系统有好转,但还没有恢复到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副主任王湘国说,国家在三江源头选择生态保护价值突出,兼具自然景观独特、文化遗产原真、生物多样性丰富,规划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让“中华水塔”更加丰沛,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当前,三江源存在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等为主体的9种保护地类型,湿地、林地、农牧、风景区等都有相关管理部门,“九龙治水”,重叠严重。为改变这种状况,青海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将自然保护区、水利风景区和国际重要湿地等部门的管理职责进行整合,统一管理,将自然资产资源管理、生态保护规划、资源环境监管等职能并入管理局,行使对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的统一规范管理、统一用途管理。

  根据规划,青海省将用两年时间完成试点工作,5年建成三江源国家公园。“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览公园,绝不能以旅游开发为目的。”青海省委省政府强调,三江源国家公园将努力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名片、国家重要生态屏障的保护典范,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方“净土”。(何聪  王 梅  王锦涛)

   相关报道:

   三江源头探新绿

  如果时空可以置换,李白生在今天,那么,当他顺着黄河一路向西到青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定是在唐古拉山和巴颜喀拉山拔地而起的地方吟诵而出。而且,他会发现,雪山耸立的高原腹地,不仅孕育了黄河,而且孕育了长江和澜沧江,一起“奔流到海不复回”。

  三江源头,世界屋脊,孕育和保持着大面积的原始高寒生态系统,维系着中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命脉。如今,青海从39.5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中划出由长江源园区、黄河源园区、澜沧江源园区组成的12.31万平方公里核心区域,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并首次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生态保护管理体制。

  “青海要圆满完成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模式等试点任务,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统一行使,闯出一条路子。”省委书记骆惠宁说。

   保护生态造福子孙万代

  从玛多县城出发去玉树,过黄河桥不久,便到星星海,在绿意渐浓的草滩上,数以百计的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宛若“星星”般镶嵌于巴颜喀拉山北麓。

  当地人称黄河为“玛曲”,孔雀的意思,他们说从空中看星星海,如同孔雀开屏一般。这里是三江源生态保护一期工程的重点实施区域和受益地区。站在绵沙岭顶上往北望去,一片被沙石和植被覆盖的山坡,一簇簇的绿色植被一直伸展到星星海的边上。“过去,绵沙岭一眼看去只有黄沙,经过10多年的治理,终于可以放牧了。”玛多县农牧林业科技局的哇玛介绍,由于草原生态环境恶化,星星海大小湖泊相继干涸,沙化严重,一到冬天,黄沙时常会随着沙丘的移动将道路淹没。

  “前些年,这里的一些地区由于鼠害猖獗,草原变成了黑土滩,继而恶化成大面积的沙丘。每到冬春季节,常常风沙漫天。”玉树市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局长扎西旦周介绍,“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最明显的感受是草场好了,风沙少了。”

  退牧还草、生态移民、人工增雨……大力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着力培育生态文化体系,酝酿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上,青海筚路蓝缕,铿锵前行。“三江源的生态保护一直是青海的使命所在、责任所系。”青海省省长郝鹏说。

  2005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正式启动,青海决定对三江源地区不再考核GDP,而是把生态保护和建设列为各级政府工作的主要考核内容。2014年,启动实施总面积39.5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如今,三江源区近八成地区植被覆盖度在提高,草地面积、水体与湿地面积分别净增加123.70平方公里、279.85平方公里,水源涵养量由10年前的年384.88亿立方米增加到年408.95亿立方米,草地载畜超载量由最高的129%降低到46%,荒漠生态系统的面积净减少492.61平方公里。

  环境好了,草原上的野生动物逐渐增多,藏羚羊从不足2万只繁殖到7万多只。2015年,当地群众发现高原生态“晴雨表”的雪豹,多次进入澜沧江源头的杂多县城溜达,在楚玛河流域,常能看到成群的藏野驴在河边嬉戏。

  “多年的持续努力还没有让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系统恢复到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副主任王湘国说,“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冻土消融等问题依然突出,实现‘整体恢复、全面好转、生态健康、功能稳定’的生态保护修复目标,任重道远。”

   创新体制破除“九龙治水”

  保护三江源,一直在行动。三江源地区逐渐形成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等为主体的9种保护地类型18个保护区,分属不同的部门和行业管理,总面积20.7万平方公里。

  “然而,生态保护职能一直被分割于林业、环保、农牧等多个机构,‘九龙治水’制约了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和有效管理。”青海省环境保护厅工作人员何跃军说,“土地没长草和树,国土管,长了草,农牧管,长了树,林业管……以黄河源头玛多县为例,湿地、林地、农牧、渔业、风景区等都有相关管理部门,重叠、交叉管理现象严重。”

  “只有解决‘九龙治水’,才能实现对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的统一规范管理、统一用途管理。”三江源国家公园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杨汝坤介绍,对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整合优化,解决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等体制机制问题,使自然资源产权归属更明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保护管理模式。

  “在省级层面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州县乡当地,分别设置各个园区管委会、派出机构和保护管理站。国家公园内全民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委托管理局负责保护、管理和运营,实行更加严格的保护。”王湘国介绍,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涉及自然资产资源管理、生态保护规划、资源环境监管、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等职能并入管理局,将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利风景区和国际重要湿地等部门机构的管理职责统筹整合划归管理局统一管理。

  “建设国家公园,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游览休憩公园,绝不以旅游开发为目的。首要是把三江源头的生态保护起来。”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生态保护以自然修复为主。按照生态系统功能,园区划分为核心保育区、生态保育修复区、传统利用区等不同功能区,进行差别化保护。

  “职能和功能整合后,我们将山水林草湖视为生命共同体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进一步提高生态治理效率。”杨汝坤介绍,核心保育区以强化保护和自然修复为主,保护冰川雪山、江源河流,提高水涵养和生物多样性服务功能;生态保育修复区将实施必要的人工干预和恢复措施,实行严格的禁牧、休牧和轮牧,逐步实现草畜平衡,使湖泊湿地得以休养;传统利用区发展有机畜牧业,合理控制可承载畜量,保持草畜平衡。

  “当前,正在制定与国家公园体制相适应、强化生态保护的《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等系列政策,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设计生态体验线路、环境教育项目,合理确定游客承载数量,实行门票预约和游客限制制度。”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主任田俊量介绍。

   和谐共生转“用”为“护”

  三江源“感冒”,全国“打喷嚏”。当前,三江源地区人口超载率34.62%,过度放牧等破坏性生产经营活动成为生态恶化的直接原因。三江源区域内贫困人口目前有24万,接近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的人口总数,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范围内6.5万人口中有2.4万贫困人口。“要实现国家公园和自然资源的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核心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模式。”治多县县长南阳说。

  “因为生态恶化,我们告别了世世代代放牧的草原移居到此。”玛多县玛多河源新村牧民南杰说:“不放牧后,我与弟弟一道在镇上开了一家石雕技艺店,一年能挣10多万元。”三江源地区有近10万牧民搬离草原,70多万户农牧民减少了牲畜养殖量。与此同时,青海设置了草原生态管护员公益性岗位、实施了湿地生态管护员制度,对三江源地区每2000公顷设置1名草原管护员,其他地区每3335公顷设置1名管护员。

  长江第一峡口往西30余公里,是曲麻莱县曲麻河乡的措池村。这里海拔4600多米,现在全村还有260多户,生态移民搬迁出去60户。“村里目前有47名草原管护人员,每人每月1800元的工资。”村支书尕玛说:“现在村子里牛羊减少了很多,大家对草原的管护也非常认真,草明显密了,野牦牛、藏羚羊等野生动物,时常在村子附近出没。”

  “未来将一户设一个草原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使牧民由草原利用转变为保护生态为主。”曲麻河乡乡长罗松战德介绍,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后,把现有草原、湿地、林地管护岗位统一合并为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负责对园区内的河源水源地、林地、野生动物等进行日常巡护。

  生态管护员的管护区域,以村为单位就近划分若干网格,国家公园内12个乡镇53个牧业村实行网格化管理,每个管护员负责管护一个网格。根据管护范围和面积,对于管护人数超过50人以上的村,组建若干小分队,具体负责区域内日常巡护工作。“今后我不仅管草,更要制止在自己责任片区的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等损坏草原生态的行为。”48岁的扎西尼玛,2012年底成为玛多县扎陵湖乡一名草原生态管护员。“在保护好草原生态的同时,也希望牧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美。”

  据介绍,访客预约和限额管理办法、保护野生动物补偿办法和野生动物伤害补偿办法等将陆续出台。“让牧民更多地享受国家公园建设带来的实惠,真正成为保护生态的主体,才能实现对三江源地区的有效管护。”玉树藏族自治州三江源办公室主任明嘉说。(何 聪 王 梅 王锦涛)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
省政协“委员讲堂”开讲
  按照党史学习教育计划和《2021年省政协理论学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