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亮点看今年湟鱼洄游

12.06.2016  17:26

近日,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的泉吉河里,离开家园的成群湟鱼,溯流而上,为孕育新的生命而不懈努力。

  今年,溯流而上的小精灵们惊奇地发现,与往年相比,洄游的通道变宽敞了。一路洄游而上,发现少有跃不上去的坎坷路。带着舒畅的心情,小精灵们向产卵地进发。

  每年6月初,在泉吉河、沙柳河、布哈河、哈尔盖河等湟鱼洄游产卵的主要河道,可观赏到“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观。早些年,受人工灌溉的影响,原有的鱼道长期受河水冲刷,有些地方出现破损,影响湟鱼洄游,有些湟鱼还会流入灌溉渠道。农田灌溉季节用水量大,有些河道还会出现断流现象,致使湟鱼搁浅。

  2015年,随着省内媒体对湟鱼洄游的相继报道,使得湟鱼洄游搁浅的问题,再次引起省有关部门、刚察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2015年9月起,总投资近3700万元的7条湟鱼洄游通道项目相继在沙柳河、泉吉河、哈尔盖河3条河道同时展开。

  欣喜的是,今年湟鱼洄游前,三条洄游通道相继建成。

  记者在泉吉河边看到,新建的湟鱼洄游通道呈阶梯式,每个阶梯之间设置一个高约30厘米的台阶和一个小水池,供湟鱼休息缓冲。休息充足的湟鱼轻松完成飞跃,没有去年那么困难了。

  刚察县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局有关工作人员的介绍,我们了解到,阶梯式洄游通道,在设计上同时满足鱼类洄游、汛期行洪,以及农田灌溉的需求,出口处设有调节水量的闸门,整个通道建有相互交错的二十多组钢筋混凝土挡水墙,使通道内的水流减缓并逐级回旋而下,只要进入通道的湟鱼,都能轻松而飞快地逐级穿越通道进入上游河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建鱼道中部设有一处5米长、50厘米高的湟鱼休息区,当湟鱼从下游阶梯游上来之后可以聚集在休息区“养精蓄锐”,之后继续游向上游阶梯。人性化的休息区不仅可以缓解湟鱼旅途劳顿之苦,还可以作为一个观赏区,供人们欣赏湟鱼逆流而上洄游产卵的奇观。

  “与去年相比较,今年湟鱼洄游的难度小了。河道上很少有搁浅的湟鱼,湟鱼洄游的处境越来越好了。”家住泉吉河边的牧民旦增说,去年,他放牧的时候,经常携带一个小水桶,要是发现搁浅的湟鱼,他就舀在桶里,然后放流到上游。今年河里搁浅的湟鱼很少见,水桶也就不带了。 这项工程除了充分保证湟鱼洄游的安全,还考虑到游客观赏的需求。建设方在河道两岸修建了供游客参观的走廊,使游客近距离观赏到湟鱼洄游的盛景。另外,河道一侧还修建了停车场。

  高科技全程记录湟鱼洄游

  6月6日,沙柳河入湖口附近,来自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穿上皮衣下水了。他们将渔网撒到河水里,收集体格大的湟鱼做信标。

  不到一会的工夫,渔网里满是活蹦乱跳的湟鱼。一旁的工作人员挑选体格大的湟鱼,在其背鳍上放置芯片。芯片虽只有成人拇指般大,但通过其无线射频技术传输的数据,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到湟鱼洄游的情况。

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负责人

介绍,为了将湟鱼洄游规律研究得更加具体,今年的湟鱼洄游直播中技术人员将在湟鱼身上放置芯片,这也是我国首次在鱼类身上利用芯片追踪研究。届时,洄游产卵的湟鱼将身背载有身份信息的装备穿越河道,溯流而上。

  在沙柳河边,鱼类实时监测系统安装在河的一边。像这种鱼类实时监测系统的天线框在沙柳河共安装了12个。只要有标记的湟鱼经过这里,它的行动轨迹、体格、游动速度和通过时间就会被记录。在标记湟鱼之前,技术人员会给每条湟鱼建档立卡,将鱼的体长、体重及年龄等特征记录储存在数据库中。

  为了使此次湟鱼洄游监测数据更加完整、科学,在整个直播中计划分3批次对1500条湟鱼实时监测,每批次为500条。即便到明年湟鱼洄游的时节,只要放有芯片的湟鱼洄游经过监测点时,都一一记录在内。作为湟鱼洄游通道之一的沙柳河,是本次湟鱼洄游直播的重要观测点,这几天,中央电视台直播报道团队一直坚守在这里现场监测,往河道里布置湟鱼信标点天线。

  两年内放流数量达到2000万尾

  6月6日,在刚察县“湟鱼家园”,连夜从西宁运过来的50万尾小湟鱼放流到沙柳河,开始了新的征程。抵达“湟鱼家园”前,一路上,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技术人员每隔半个小时,就打开水箱盖测量水温,检查箱内溶氧情况,生怕小湟鱼出现不适。

  当天,在人们的欢呼声中,50万尾小湟鱼告别池塘的生活,快活地游向沙柳河,开始了新的生活。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负责人说,今年计划放流1000万尾左右湟鱼鱼苗,两年内扩大至2000万尾。

  那么,这些湟鱼鱼苗又是如何采集的?每年青海湖裸鲤洄游产卵的过程中,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科研人员在原河道采集一些裸鲤亲本,经过现场人工授精,原水人工孵化以后,再把鱼苗运回西宁池塘培育。在西宁经过一年的培育,裸鲤鱼苗体重达到5克至8克,规格达到7.5厘米至10厘米时,科研人员又将这些鱼苗运至青海湖边,放流到原采集的河流,最终回到青海湖。

  “为了保护青海湖裸鲤基因不受人为破坏,从采集到放流,采取的是最原始、最生态的育苗模式,没有添加任何人工生物措施。”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负责人说,经过人工培育的裸鲤鱼苗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培育长大后更加适应青海湖的生存环境。

  多年来,青海省实施封湖育鱼、增殖放流和打击盗捕等措施保护湟鱼。截至2015年底,青海湖湟鱼资源量达6211吨,约为保护初期的24倍。因为裸鲤资源的恢复,整个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