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如画 却是寻常景 浙江三年内将实现全省农村环境整治拉网式覆盖
游客在建德三都镇三江口村采摘橘子。 陈信余摄
◆本报记者晏利扬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神奇的自然山水造就了“诗画浙江”的灵秀。而如今,不光景美,浙江的乡村也变得越来越美,田畴、果园、小桥、流水、别墅、古宅……一个个似盆景般的乡村,正成为浙江大地的寻常风景。
而在12年前,浙江的不少乡村曾是新房遍地起、垃圾随处见、黑水村廓绕。2003年,浙江省委决定把改变农村社区落后面貌作为统筹城乡的重要突破口,“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顺势推出,计划用5年时间,对全省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并把其中1000个左右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2010年,浙江被列为全国首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5年来,浙江以钱塘江、太湖流域和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为重点,选取不同类型的试点示范,深入开展沿路、沿江、沿线、沿景区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成为让城里人都向往的田园乡村。
连片整治造福一方百姓
在杭州建德市富春江畔,有一座村庄名叫“幸福村”。前几年,村民们并没有感到幸福:虽然收入年年在提高,但村庄道路狭窄、村民房前屋后到处堆着杂物、垃圾到处散落、污水四溢、水塘水质发黑、发臭……整个村庄一片杂乱。
现在,幸福村却真正成了远近闻名的“幸福”村。“通过近几年环境综合整治,村里面貌焕然一新。家家户户门口都放有两个分类垃圾桶,会烂的垃圾放在蓝桶里,‘蓝’和‘烂’同音,村民一下就记住了。每家桶上还印有户主名字,责任到户。”幸福村党支部书记徐益民介绍说,市里还投资在村里建了一座垃圾减量综合利用站,农户家里的厨余垃圾和农业有机废弃物都可以投入站内的垃圾资源化处理机内,通过粉碎储藏发酵,一周后就可变成有机肥料还田了。
垃圾还田了,污水也成了清流。在村庄下面坡地上,一套采用“自充氧生物滤床处理工艺”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正在运行。
据负责这一项目的浙江省环科院的工程师介绍,这一项目今年刚完工,是中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这个站点投资总额95万元,处理规模为35吨/天,受益人口100户375人,出水水质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由于采用自然充氧技术,属无动力好氧处理,基本无运行费用,特别适合农村推广应用。
目前,村里自实行农村环境整治以来共建有污水处理终端11处,其中微动力加人工湿地6处,无动力加人工湿地4处,人工湿地1处,管网长10.7公里,全村共完成新建改厕户数175户,受益户数389户,收益率达93%。
村里的两口臭水塘,也通过清淤、引水并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并在大塘与小塘之间利用地形高差做成叠水瀑布,俨然成为村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建德市三江口村。三江口村因地处新安江、兰江和富春江汇合处而得名,是一个典型的渔民村。在被列入建德市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推进村后,先后投资400多万元实施村庄环境治理。原来黑臭的池塘通过截污治理、清淤、岸边打松木桩加固驳岸,并建设临水台阶、清水平台、园路等园林景观小品提升池塘沿岸的景观效果。如今的三江口村,依山傍水,粉墙黛瓦,空气清纯,果树成林,游人如织。
“我们坚持‘抓点示范、以点带面’,通过试点总结,在全市推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经验。”建德市政协副主席、市环保局局长洪国根告诉记者,通过试点,建德市及时积累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处理工艺、技术标准、推进机制上的工作经验,并形成了“第三方专业运维”和“专业公司+镇村”两种运维模式,目前已在全市分类分片实施。同时,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中探索总结了自然发酵、设备化发酵和太阳能光照发酵3种处理利用模式,目前在全市71个行政村中积极推广应用。全市232个行政村已实现144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
“美丽乡村”催生生态红利
春去秋来,成果丰硕。
不仅仅是建德市。据统计,2010~2015年,中央财政共安排浙江省专项资金13.45亿元,支持全省2418个行政村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合计整治资金超过35亿元,受益人口超过330万人。截至目前,浙江全省已建成50户以上农村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1600套,配套管网5700公里,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2.8万余套,垃圾处理和转运设施1200个,畜禽养殖污染集中处理设施120余处、分散处理设施6700处,水源地防护设施100余套。
各示范地区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推广应用了一批符合实际、先进适用的农村污染防治技术。同时,许多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也正在形成。
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给杭州市桐庐县带来了“中国最美县城”之誉。如何保持“最美”,桐庐县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运维模式,如对于农村污水的长效处理,采用聘请专业第三方公司运维、村级自行运维及村干部认领制等方式,开展十大最差行政村评选,并建立污水处理设施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人管向技管转变。
而正在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的湖州市,则与浙江大学签订全面、长期的农村环保工作战略合作,建立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个人保证金”制度,并制定了非常具体、量化、具有可操作性的连片整治考核办法等。金华浦江县则狠抓污水处理工程质量,出台《浦江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质量管理“十八法”》,并对农村污水管网质量实行智能验收,确保闭水试验百分百、机器人复检百分百,保证了污水管网质量。
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态红利效应逐步显现。今年国庆期间,建德三江口村渔村共接待游客3万人次,比去年翻三番,实现旅游收入150余万元,创全市乡村旅游点新高。
“十一炒菜炒得手都伤筋啊”,“麻糍根本来不及打,钱也来不及收啊”……村庄的变化,让村民们喜上眉梢。桐庐的荻浦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后,村庄第一年游客量就超过县里的老牌景区,一跃成为全县客游量最大景区;位于钱塘江源头的衢州市开化县下淤村,自2014年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后,村集体经济由负债20多万元变为净入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低于5000元提高到14850元。
“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现了农村的田园风光和山水美景,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很好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在日前召开的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现场会上,浙江省环保厅副厅长卢春中说。
三年整治打造精品示范
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财政部又将浙江省新纳入全省(区)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整治的试点省,并下达2015年试点资金两亿元。
根据浙江省组织编制的部省协议和试点实施方案,浙江省将用3年时间,即到2017年底,全面实施全省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整治,拟申请中央资金12亿元,重点用于钱塘江流域、太湖流域,支持1250个整治村。目前,这一协议和方案经浙江省政府同意,已报送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审核。
近日,根据《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结合浙江省“五水共治”部署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环境保护部又给浙江省下达了“十三五”期间完成13000个建制村的整治任务。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民生工程,必须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力争出成果、出经验、出特色、出亮点。”卢春中表示,下一步,要重点推进全省(区)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整治的试点省及13000个建制村的整治工作。这些工作光靠专项资金的支持是远远不够,光靠环保系统单打独斗也是不行,需要和全省目前重点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五水共治”、“四边三化”等工作有机结合,并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等方面整合力量,力求使部门协作更加紧密,项目配套更加优化,集成优势更加突出,示范效果更加明显,力争在2017年圆满完成试点省及13000个建制村的整治任务。
“根据这几年的实践,优美的生态环境往往会带来生态红利,而生态红利又会催生生态自觉,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卢春中希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的地区,要将村庄整治与生态文化、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建设有机结合,通过整治提升生态产业,实实在在地给老百姓带来实惠,进一步增强老百姓参与农村环保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