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青海:从三江之源到国家公园省的生态之变

03.09.2019  16:00

  三江源、祁连山,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绿色明珠”,在中国生态版图中如同耀眼的坐标熠熠生辉。

  三江之源,滔滔江河水奔涌而下,养育了无数生命,开启了大河文明;祁连之巅,高耸入云岿然不动,为“丝绸之路”抵挡风沙,让千里沃野滋润万千;青海湖畔,高山下碧波荡漾,万鸟云集、鱼翔浅底。

  青海是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最早的省份,也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国家公园示范省。多年来,当地各民族群众视生态保护为己任,不断探索实践,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球生命共同体,向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

   青山碧水,这里有令世界惊叹的巨大价值

  三江源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被公认为亚洲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及生态安全屏障。

  三江源并不“遥远”。连绵不断的山脉间,雪山交错、江河涌动,这里每年向下游输送超过600亿立方米的清洁水,分别占长江、黄河、澜沧江总水量的25%、49%和15%。

  三江源又魅力独特。这里既有狡猾的猞猁躲在岩缝里伺机而动,也有藏野驴在茫茫原野悠闲散步,还有充满生机和灵性的“生命禁区”可可西里。

  然而,20世纪70年代始,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三江源地区沙化面积增多,草地、湖泊面积不断缩小,野生动物数量减少……

  为守护这片净土,2005年起我国先后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二期工程,至今累计投资超过180亿元。2016年,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这里拉开帷幕,园区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下设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分园区。

  十余年保护,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三江源地区藏羚羊种群数量比保护初期增长2倍以上,三江源全境雪豹数量超过1000只,与2004年相比,三江源头年均向下游多输出58亿立方米的优质水,草原产草量提高30%,江源美景得以重现。

   万众一心,构建青藏高原的生态高地

  65岁的藏族老人更尕南杰总会梦到那片生他养他的草原。

  15年前,更尕南杰住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措里玛村。“为了让草原变好”,更尕南杰带领406名牧民群众搬迁至400多公里外的格尔木市南郊。“取名长江源村,就是要让后人记住我们来自长江源。”更尕南杰说。

  更尕南杰是三江源牧民群众的一个代表。

  2004年以来,三江源地区近10万牧民搬离了草原;2006年起,青海省在三江源地区全面取消了GDP考核;为了给下游保留更多生态财富,2018年,青海省取消了8个省级农产品主产区所属县和20个重点生态所属县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四项考核指标。2018年10月,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揭牌。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进展迅速。为让当地群众更好参与到国家公园的保护与管理中,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已设置生态公益岗位1.72万个,户均年收入增加2.16万元。

  如今再到三江源,看到羚羊奔跑、雪豹觅食已不是难事。更尕南杰说:“看村里生态管护员拍回来的照片,家乡的草长高了、水清了、动物也多了,我也放心了,这证明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国家公园,生态力量在青海大地升腾

  作为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之一,青海近年来全力推进三江源和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全国率先启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

  建设国家公园,在于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如何在保持、保护中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衡点,打造生命共同体?未来,青海与生活这里的600万群众,或将会给世界提供解决方案。

  不聚江河无以成大海。国家公园建设,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研人员、生态保护志愿者与当地牧民将共同开展生态保护、参与祁连山和三江源两个国家公园的建设。

  在首届国家公园论坛上有专家指出,对于世代居住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内的牧民而言,三江源是他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让当地群众直接参与到三江源的生态管护中,将会是中国国家公园建设中的一大亮点,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也是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

  青海正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对于中国未来的国家公园,世界也满怀期待。多次到三江源考察的英国环境及鸟类专家唐瑞告诉记者,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人们能够拥有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独特体验,基于国家公园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当地特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未来中国将拥有专业一流的世界级国家公园。

  (新华社西宁9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