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头的“国家公园”建得咋样
昔日退化的草场正在连片修复。
禁游通告意味着三江源国家公园区的山水林草湖和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
今日视点
今年5月3日19时30分,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了今年首批藏羚羊迁徙队伍,50余只迁徙藏羚羊经过青藏公路2997公里处前往可可西里腹地卓乃湖产仔。
将时间回拨到2017年7月,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上迈出的坚实步伐,更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雪域高原的浓重笔墨。
从青海实际出发,省委、省政府洞察全国发展大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不断深化对青海生态价值的再认识——保护好三江源,筑牢“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是青海义不容辞而又来不得半点闪失的重大责任。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我省正式启动,建设我国首个国家公园的喜讯也顿时传到了三江源腹地;
到今年年初,《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对社会公布,标志着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步入了试点发展建设阶段;
……
始终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三大理念和建园原则,充分体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总体要求,三江源头已经打破了“九龙治水”的管理格局,建立了统一的管理体制,通过建立牧民参与机制,三江源区的众多牧民也已从草原利用者变成了草原保护者。
江源守望者——与黄河源头生态管护者同行
连绵的阴雨中,平均海拔4500米的黄河源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守望和呵护着人类共有的江源。
7月14日,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玛查理镇向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核心区走进,公路两侧退化的草原上,今年新种的草籽已发出新绿,工作人员不时停车察看;道路旁的草原上,生态管护员才让多杰带着九岁的女儿桑措和十五岁的外甥更尕,一路捡拾垃圾;狂风暴雨席卷而过的牛头碑前,生态管护员才仁和巴手持对讲机,不时通报着山顶的实时状况。
面对这群人,我们由衷敬佩他们的肩负和担当,是他们,让我们坚信,心灵是有高度的。(张多钧 姚斌 张浩 )
完成了一批阶段性的重点任务
2016年,我省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提出“一年夯实基础工作,两年完成试点任务,五年建设国家公园”的工作目标,确定了8个方面30项重点工作任务。截至目前,24项重点工作已完成,6项正在推进,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
把一项项工作付诸于实际行动,我省在强化机构管理运行的同时,不断加强相关规划编制,编制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于今年年初向社会公布。编制完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管理、产业发展和特许经营等专项规划。做好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总体规划、监测专项规划等工作,全面推进可可西里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工作上台阶。
制定法规标准体系,起草形成《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已于2017年8月1日起施行;编制完成《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指南》;制定《三江源国家公园功能分区管控办法》《三江源国家公园牧民生产经营模式方案》等相关制度。
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2017年年底,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我省也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扎河乡启动示范点建设,在4县4个乡镇4个村开展草原确权承包登记试点工作。
生态保护设施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2017年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组织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项目5大类8个项目,目前项目已基本完成;选择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控泽村、玉树州治多县扎河乡马赛村、曲麻莱县叶格乡红旗村、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及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发展体制机制示范村建设试点工作。
积累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玉树州积极开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试点,促进三江源生态保护与牧民生产生活方式良性循环,治多县治渠乡同卡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和曲麻莱县叶格乡红旗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成为了全省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试点建设单元样板。
从三年前,全国首个“国字号”公园开始“花落”青海,如今,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基本经验。
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形成有效的管理运行。玉树州杂多县已完成大部门制改革,将政府组成部门由20个“瘦身”到15个,组建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果洛州玛多县将政府19个组成部门统一整合为15个,组建了黄河源园区管委会和乡(镇)生态保护管理站,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首个揭牌运行的园区。
建立牧民参与机制,共享生态红利。澜沧江源园区内344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生态公益管护岗位“一户一岗”全覆盖,即将全面落实到园区内7752户牧民,走出了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有效结合的“双赢”路子。同时,园区内五个乡组建了19个管护大队64个管护小分队,实行每日定点巡护、每15日集中巡护,以群众为主体的保护网络基本形成。
建立执法监管机制,坚持依法建园,成立玉树市人民法院三江源生态法庭,与省人民检察院、省高级人民法院建立生态保护司法合作机制;开展一系列执法监督工作,完成了专项打击、巡护执法、森林草原防火等工作,先后开展“三江源碧水行动”“绿剑3号”等专项行动和常规巡护执法行动,增强了依法管园和建园水平。
促进一个个美好图景逐步变为现实
从三江源体制试点在我省实施,到《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公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步入试点发展建设阶段。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腹地建设全国首个国家公园,是一项既艰巨又光荣的使命。
如何让青海的生态价值、生态责任和生态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就是要根植绿色发展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根据《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诸多目标,在美丽富饶的三江源地区建设生态永续、全民共享的国家公园,把一江清水、江源大美留给子孙后代。
通过《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的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美好图景正在逐步变成现实。我省将遵循创新引领、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深化改革等原则,以绿色发展方式为主体,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
《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的逐步落实,会使得三江源地区的山水草、动植物等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2020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将全面建立,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至203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将成为我国国家公园的典范。
未来建成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将得到严格保护,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国家公园科学管理体系形成,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绿色发展方式逐步形成。
这将是我省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初衷和目标,也是我省在建设全国首个国家公园征程中提供的青海经验,贡献的青海智慧。(宋明慧)
视点短评
把三江源国家公园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开展,我省在健全完善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政策、制度、标准等综合管理体系,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步。
正是得益于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保护,“千湖美景”重现,雪豹、欧亚水獭等野生动物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且每年有600多亿立方米清洁水源流出,这里的水域占比从2005年的4.89%增加到了目前的5.70%,所以三江源是我们全民共享的生态“富集地”,而建设国家公园也是为了让被誉为生命和生态“净土”的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永续发展。
建设国家公园,就是要使得生态环境实现全民共享、生态永续发展。履行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就要把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作为推进三江源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系统性工程,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深入实施“五四战略”,持续深化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把三江源建设成为全民共享的国家公园,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青海努力。
让生态保护和发展实现有机统一,就是在建设国家公园过程中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使得脆弱且不可复制的生态得到永续发展。我们就要切实担负起建设好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光荣使命,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好《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实施好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在工作中围绕重点方面重点领域精准发力,使得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生态环境在持续高效的工作中得到永续发展,把三江源国家公园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宋明慧)
故事传真
江源索加,一头藏野驴获救记
江源索加,广袤无垠;君曲草原,天高云淡。
对于治多县索加乡君曲村的管护员青萨、索南、尕玛义西三人来说,5月20日中午在“卓穹达卡”巡护区域内救助那头深陷沼泽地的藏野驴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当天中午1时左右,他们在责任区进行日常巡护,当走到“卓穹达卡”区域时,辽阔的草原上突然传来藏野驴的哀嚎声,大家循声望去,只看到一头藏野驴的头部,顿时大家有了一个一致的想法:“不好,这头藏野驴一定是遇到了危险。”
再仔细看去,藏野驴的身体已陷入沼泽动弹不得,而此时或许是因为被困时间太长了,藏野驴已经停止了求生的挣扎。
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在眼前生死搏斗,意识到情况十分危急,大家迅速召集周围经过的巡护人员开始进行解救,用绳索合力将藏野驴从沼泽地中拉了出来。
被救出的藏野驴不知被陷在沼泽坑里多久了,下半身已经僵硬动弹不得,尽管五月底的三江源还有些寒冷,但大家已经顾不上了,参与救助的生态管护员迅速脱下身上的大衣披在了藏野驴身上,又为了避免野狼等动物的袭击,他们就在旁边一直守候了两个多小时,直至这头被救的藏野驴慢慢恢复体力后站起身,缓缓向草原深处走去,管护员们这才放心的继续巡护去了。
这头被救护的藏野驴是一头幼驴,今年只有3岁。索加乡长尕玛义西说:“从这次救护行动看出,我们率先设立的保护小区划定区域专人管护模式得到了效益,生态管护员的救护和应急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原来,为了加强对所在区域的生态管护,索加乡将所辖的4个村16个生产小组划分成了君曲村切果阿米滩藏野驴、巴斯公卡藏羚羊、格西措尺鸟类湿地、冬日野牦牛、生物多样性、曲热谷雪豹和勒日措嘉湿地7大保护区,还有64个保护小区。而一个个网格保护小区,组成了网格化生态环境保护模式。
得益于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实施,让索加乡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更好的保护,牧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也不断增强。
在生活着6000多人的索加乡,生态管护员就有2000多人,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使得民生得到了很大改善,目前已经实现了“一户一岗”的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使得每户牧民每年可增收2万元以上。
“现在,大家享受到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红利,生态管护员的职责、任务更加明确了,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了。”尕玛义西告诉记者。
一头藏野驴的“索加历险记”,因为得到了生态管护员的热心帮助,才在面临生死存亡时幸运地活了下来。而在索加乡草原上,大家用实际行动保护着家乡的山水草、动植物,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实践者。(宋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