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的新希望: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与实践”研讨会在京召开
作为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青海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关乎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三江源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近10年来,成果初步显现。12月21日至22日,由青海省政府法制办、青海省行政学院、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杂多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三江源的新希望: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与实践”第四期三江源论坛暨澜沧江论坛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民间组织和青海省政府职能部门的4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并就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理念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研讨。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出总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生态文明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我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方向。在刚刚召开的青海省委第十二届七次全会上,作出了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战略决策,对今后青海省的生态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与会人员认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青海省委省政府将生态保护第一作为立省之要,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必将为三江源的保护治理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障。
会上,青海省委党校副校长马洪波首先介绍了三江源保护的政策背景与研究,青海省政府法制办副主任孙青海从国家立法层面及我省实际出发,详细阐述了如何探索建立长效稳定的生态补偿机制及其法治保障。青海省三江源办、青海省农牧厅、青海省水利厅、青海省扶贫开发局相关工作人员就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生态补偿机制及如何在生态保护中改善民生等问题向与会专家学者作了详细介绍。来自农业部、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内蒙古大学、全球环境研究所、青海省委党校的专家学者分别结合专业研究领域,就国内外草原保护政策、三江源内生保护模式、近30年草场管理政策的回顾及对藏区草场资源利用和管理的启示、跨区生态搬迁牧民的生产生活困难等研究课题作了交流发言。来自三江源地区长期从事生态保护研究和社区共治模式推广的实际工作者,用生物多样性、垃圾处理等一个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分享了各自最新研究成果和体会。
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专家学者以“三江源的新希望: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与实践”为主题,就深入推进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建言献策,气氛热烈。内容涉及管理体制、生态治理模式、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和生态保护国际合作及民生改善、绿色经济发展等方面。观点鲜明、见解独到,有效拓展了三江源保护建设的研究视野,为三江源生态保护的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现实指导。
(法规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