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千湖美景”归来
新华网西宁8月11日电(记者何伟 庞书纬)夏日里,记者走进享有“黄河源头第一县”之称的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只见黄河源头“姊妹湖”扎陵湖、鄂陵湖水天一色,湖面上水鸟嬉戏,湖边有牛羊饮水,悠然自得。
“这几年湖水又多了起来,周边草原茂盛,鸬鹚、斑头雁、赤麻鸭、岩羊越来越多,小时候的印象又回来了。”家住“姊妹湖”附近的玛多县藏族牧民桑巴拉说。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因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发源于此而得名,总面积3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河湖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素有“中华水塔”之称。
玛多县拥有大小湖泊4077个,故被称为“千湖之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过度放牧等原因,这里的湖泊急剧减少,到2004年时,90%以上的湖泊干涸甚至消失,原本连为一体的扎陵湖、鄂陵湖之间出现断流。
2005年,中国政府投资75亿元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采取退牧还草、生态移民、人工增雨等20余个项目,拯救和恢复三江源地区。从2006年起,青海省人民政府对三江源地区不再进行GDP考核,而是把生态保护和建设纳入考核内容。
经过连续多年治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取得初步改善,“中华水塔”功能得到增强。以人工增雨为例,仅在2013年,三江源地区就增加降水42.91亿立方米,相当于300个杭州西湖的水体容量。玛多县三江源办公室主任李大伟说:“三江源一期工程实施以来,玛多县局部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千湖美景’又回来了。”
据青海省环保厅总工程师齐铭介绍,监测显示,2013年三江源地区年度水资源总量为619.4亿立方米,与上年相比增加18.8%;湖泊呈现扩张趋势,10年来扎陵湖、鄂陵湖面积分别增加了74.6平方公里和117.4平方公里;长江、黄河年均径流量分布增加39.9亿立方米和5.7亿立方米,其干流水质连续9年达到或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二类标准,澜沧江干流青海段水质则基本达到国家一类标准。
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提供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三江源一期工程累计保护湿地160万亩,封山育林511万亩,治理黑土滩523万亩、治理沙漠化土地66万亩,防治鼠害11781万亩。
相关生态专家说,在“世界屋脊”进行生态建设,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根据科学测算,三江源地区生态恢复至少需要30到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