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畔:62朵“格桑花”般美丽的笑容 ——访杂多赴京参加“三热爱”教育实践活动师生

19.08.2017  20:35

  在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离去北京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记者的案头摊放着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62个赴北京参加“三热爱”教育实践活动师生的相关信息材料。启程赴京前夕,记者电话采访了其中的一些师生,每一个师生都对此次北京之行表现出满心的喜悦与渴求。

  挂断电话,回想起每一拨电话的谈话内容时,想着想着,记者不禁会心一笑。原因只有一个:每当记者问起他们对于参加“三热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期盼时,电话那头总会传来阵阵圆润而爽朗的笑声。那是多么让人愉悦的笑声啊!或许只有对生活抱有无尽希望的人,才会有那种笑声。

   严海波杂多县委副书记

  “三热爱”开辟了教育脱贫的新途径

  杂多,是澜沧江开始流淌的地方,地处偏远、海拔高、交通不便、服务半径大、生产条件差、生活成本高、乡村基础条件差,加上牧民群众贫困面大、文化程度偏低、消费观念不够理性、视野不够开阔、致富欲望不够强烈等主客观因素影响着脱贫步伐的加快。

  《求是》杂志社连续三年组织的“三热爱”主题教育活动对于鼓舞民族地区青少年刻苦学习,奋发成才,引导民族地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开辟了一条新的教育途径。同时也是实现我省“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的一个窗口,是展示玉树重建成果、藏区发展、民生改善的亮丽窗口。将向首都人民展示党和国家以及全国人民对我省藏区发展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取得的丰硕成果,特别是展示玉树灾后重建以来,全国人民给予玉树的全力支持和援建取得的巨大成果。相信这次的赴京参加“三热爱”活动,一定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成为一次让大家永生难忘的经历,在《求是》杂志社温暖的大家庭中好好学习,奋发图强,不负众望,实现自己的梦想,将来为建设祖国和家乡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让三江之源开满民族团结的“格桑花”。

   尼玛旺毛瓦里滩孤儿福利学校教师

  以饱满的热情,认真工作,建设家乡

  得知自己被挑选为赴京参加“三热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老师后,第一时间内,我与早已退休的父亲通话,告诉他此次行程,以及活动的内容。电话那头父亲开心地说:“哦呀。我知道《求是》杂志,《求是》杂志的前身是叫《红旗》杂志。”可见,《求是》杂志在父辈心目中的影响有多深。感谢这19年来《求是》杂志社对我县始终如一的帮扶和风雨同舟的陪伴。

  通过《求是》杂志“三热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牧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走出去看世界的机会,也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好的回来建设家乡,报效祖国。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和学习机会,对于学生自身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尤其,像我所在的孤儿学校来讲,更是非常难得。而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将以更饱满的热情,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工作,为回报祖国,建设家乡,回报一直以来所有关心和帮助杂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奋勇前进,向上,向善!

   更丘央宗杂多县第二完全小学六年级学生

  “只要努力学习,下一个去北京的一定会是你”

  我是一个牧民家庭的孩子,从小生活在杂多草原。我从来没有走出过青海的大门。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可以到祖国的“心脏”,亲耳听一听祖国的心跳声。记得一年级学习的课文《我多想去看看》“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能走出大山,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异常壮观……”课上老师还给我们看了许多图片。也就是从那以后,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常常出现在我的梦里,首都北京成了我向往的地方。

  自从《求是》杂志社开展“三热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来,一批批同学被带到北京参观学习,回来后给我们讲了许多在北京的见闻,我们羡慕极了。而且他们各个都抱有远大的理想,老师告诉我们努力学习下一个去北京的一定会是你。于是我一直盼一直盼……

  今天这份幸运终于降临到我们头上。此时此刻梦想成真的我激动的心情无法用言语表……最想说的就是感谢,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感谢《求是》杂志社的叔叔阿姨们多年的倾情帮扶。

  连续三年的举办“三热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一颗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田播种、生根、发芽。并把它传递到玉树草原,让更多的同学和家长知道,党和国家时时刻刻在关注着藏区发展,关心着藏区人民的生产生活。

  在电话采访的时候我经常问这次参加“三热爱”活动的师生一个问题:你觉得这样的活动好吗?

  “好啊,怎么能不好呢?因为有党和国家对于我们的关怀,我们才能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呀!”一阵阵爽朗的笑声过后,“格桑花”们总是这样回答我。我想这就够了,还需要什么理由,来证明这澜沧江源头的“格桑花”能够去北京绽放的幸福呢!(洪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