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108个神泉包围的互助村落(上)

23.11.2015  19:51

张国超 摄

张国超 摄

张国超 摄

   从互助县城东行,跨过安定桥约10公里,一个美丽的土族村庄便出现在视野里,这就是入围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东沟乡大庄村。鲜为人知的故事,随着我们的深入调查而渐渐浮出水面。

  神泉为村庄点睛

  大庄村位于互助县东沟乡西5公里处。村庄南依圆山,北为驮盖顶山、纳家岭,南为塘沙坡。东西向的塘川河从村庄北部流过,平大公路穿村而过。大庄村居住有564户,人口约2547人,北为拉东,南为寺背后、东为拉日、西为大庄村、东北为黑泉。村中传统的土木结构民居有330余户,现代砖木结构建筑有230余户。寺背后有清代李承铎民居、清光绪年间广福寺,拉日有明代古城堡村,拉东十字路口有一棵百年古杨树。

  大庄村所在地东沟乡属半浅山和脑山地区,海拔高,气候凉,无霜期短,且多雪雨和霜冻。当地植被有柏树、石榴花、牡丹、大丽花、檀香、碧桃等。野生动物野鸡、野兔、山鸡、鼠等。

  因为曾多次对大庄村进行过采访,所以对大庄村的资料仍有一些记忆。

  到达大庄,首先要去黑泉自然村,这个依山傍水的地方因泉水而充满神秘色彩。刚走进黑泉,便看到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水流潺潺,这些水来自哪里?顺着小溪东行,在两公里处我们找到了答案。

  黑泉自然村东侧的山脚下有一片茂密的树林,走进这片沙棘林,里面野草生长的高度出乎我们的意料,竟然到了我们的腰部,各色花儿开得正艳,这些花朵只能在湿地看到,也就说,这里是一大片的湿地。脚下松软的泥土证实了我们的猜想,这里遍布的泉眼汇成了一片湿地。

  73岁的胡宗显在大庄村当了34年的村支书,熟知这里的一草一木,据其介绍,他小时候村子周围有很大的水滩,传说这里有108眼“神泉”。

  大庄由5个自然村7个社构成,除了黑泉自然村,拉东泉等自然村周围都有泉水分布。那么,这么多的泉水从何而来?村民们说,这里的泉水和互助北山的龙王山相通。传说明朝万历八年,村民们为了祈求平安前往龙王山,在那里撒下了鹿马,回来后村庄周围就出现了大量泉眼,村民们由此将这些泉水视为“神泉”,并将它们和龙王的传说联系起来。据说黑泉自然村附近有一个泉眼,每当下雨前泉水就会变浑,村民们据此预测天气阴晴。每当初一、初八、十五,全村男女老少都会在“神泉”前煨桑,遇到大的干旱,全县群众也会来这里求雨,异常灵验。

  土族群众也是一个崇拜自然的民族,他们除了对养育自己及子孙的泉水感恩,还对大东岭等大山十分敬畏,转山也是当地群众的一个习俗。正是因为当地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这里的植被显得异常繁茂,生态体系完整。由此,生态旅游在大庄村悄然兴起,成为不少徒步客的目的地。

  在一汪泉眼前,漂荡的经幡,水中的宝瓶,都给我们一种神秘的感觉。

  村庄包围着大山

  黑泉自然村南侧有一个山头,山顶上修建有佛塔,登上山顶,大庄村尽收眼底,这时我们才发现,不是大山包裹了大庄,而是大庄包围了大山。从山顶俯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有房屋遍布,山坳里的村落显得是那么静谧而和谐。

  大庄村的传统民居为院落式布局,坐北面南,土木结构抬梁式建筑,三至五架梁。雕刻有为莲花、牡丹等图案,象征平安、健康、富贵。主房一般为三间,正中为堂间,右为佛爷房供奉有地方保护神、旦木建(土语,红花爷)或其他佛像。意为保护宅院平安,主人富贵。左为客厅,设有满间大炕(床)为家中老人或长辈卧室。院内正中有正方形的小花园,花园的中心部位有嘛呢旗杆,靠主房的园墙顶部设有藏炉。院墙用黄土夯筑而成,白土抹墙。

  大庄村的很多房屋都从以前的土坯房改为砖瓦房,但也有例外,我们在大庄看到一个二层土楼,奇怪的是里面没有人居住,东沟乡党委书记王正芳说,那是他们为了保护传统建筑从村民手里买来的,给这个古建筑异地安了家。

  大庄村颇有特色的还有李承铎民居,位于大庄村五社东北部。二进院落式布局,坐北朝南,南北长37米,东西宽23.6米。由过厅、北楼房、西房组成。北楼房为木质二层楼阁。面阔三间8.1米,进深两间4.5米。五架梁,屋面为一坡水。二楼实木围栏雕刻花卉图案。柱高4.5米。据调查,该民居建于清代。

  历史留下的文化遗迹

  在平大公路南侧有一座寺院,那就是广福寺。寺院坐南朝北,为二进院落式布局,院落东西长34米,南北宽32.4米。由照壁(新建)、山门、大殿、东西厢房(新建)组成。大殿面阔三间8.4米,进深三间5.2米,歇山顶,五架梁,正脊为莲花砖雕,吻兽,垂脊有脊兽,雀替雕花卉,大殿门为四扇格子门,四周有回廊,廊柱置48个转经筒。该寺院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984年维修、彩绘。

  历史给大庄村也留下了很多文化遗迹,大庄古城堡位于拉日(二社)南部团顶。四周以残墙为界,东为壕沟,北临黑泉水沟,西、南为断崖,崖底为东西向的村间道路。古城堡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东西长125米,南北宽81米。东围墙残长68米,顶宽2.6米。古城堡还有女儿墙,宽0.35米,高0.65米。东墙外有城壕,外侧高4.3米。南围墙残长130米,顶宽1.7-3.2米,残高2.8米。西墙残高2.3米,顶宽3.2米。南围墙外4.4米处有随墙,随墙残高0.70米,顶宽0.35米。北围墙残长120米,顶宽0.50-3米,残高0.70米。夯层厚0.20米,根据夯层分析,这座古城堡为明代建筑。

  拉日遗址则在大庄村六社的猫儿刺坡乱牛山根部,东为县乡油路,东500米处为南北向的塘拉河。西为猫儿刺坡(乱牛山),南为牛五十七家宅院南50米处,北为牛黑龙家。南北长140米,东西宽33米,地表散布夹砂红陶罐残片。遗址上建有四户农宅,当地村民取土时曾挖出“大泉五十”钱币和灰瓦片等物品。根据出土的钱币和采集的陶片分析,拉日遗址属青铜时代卡约文化和汉代遗址。

  大庄甲遗址位于六社唐沙山根,东至木拉关里沟西岸,南至牛得元宅院北墙,西至从东至西80米处的山坡处,北至从南至北18米处的山坡。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宽18米,东西长80米,文化层厚0.3米,地表散布有夹砂红陶片。据采集的标本分析,属青铜时代卡约文化遗址。1983年10月12日由互助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恰卡顶西遗址位于大庄村一社,东为农田和现代墓葬,西为贼沟湾地,南为断崖和大庄河,北为农田。遗址断崖处暴露文化层厚0.6米,地表散布大量夹砂红陶残片和灰陶片。据采集的标本分析,属青铜时代卡约文化遗址,汉代遗址。

  恰卡根遗址位于大庄村一社,东为农田,西为何立新家,南为何多十家和何七十保家,北为山坡断崖。南北长40米,东西宽35米。在断崖上暴露文化层厚1.6米,并夹杂有陶片。当地居民平整土地时挖出石器三件(磨盘二件,磨器一件),残陶杯一个,鹿角一个,现已征集到县博物馆。根据采集的标本分析,属青铜时代卡约文化遗址,汉代遗址。

  恰卡顶东遗址位于大庄村一社由合顶上,东为一社的何栏木旦柱、吊六十五家,西为恰卡顶西遗址,南为断崖和农田,北为由合湾地(农田),遗址在山顶,东西长190米,南北宽84米。地表散布夹砂红陶罐残片,根据采集的标本分析,属青铜时代卡约文化。

  从这些遗址中,我们仿佛看到远古时大庄村的美丽。如今,这些美丽容颜依然在呈现。当然,从村里老人们依旧鲜活的记忆里,我们只能勾勒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到今天大庄村自然环境变迁过程中的一些简单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