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西宁市农村经济发展分析

10.08.2015  10:56

   今年是 “十二五”计划的收官之年,西宁市按照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继续以“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多方筹措支农惠农资金,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进农业生产,上半年全市农业生产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一、上半年农业生产基本特点
  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呈“三增、三减”态势
  上半年,西宁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178.46万亩,同比增长0.9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83.86万亩,下降0.88%。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的谷物类种植面积46.72万亩,增长4.17%(小麦播种面积41.56万亩,同比增长2.47%;青稞播种面积4.45万亩,增长4.63%);豆类种植面积12.91万亩,下降18.37%;马铃薯种植面积24.23万亩,增长1.26%。油料作物种植面积达51.41万亩,增长4.58%。其中,油菜籽种植面积达51.32万亩,增长4.82%。中药材种植面积为1.76万亩,增长27.39%。蔬菜播种面积为26.88万亩,下降1.61%。瓜果类0.05万亩,下降41.66%。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为14.50万亩,增长1.44%。其中,燕麦种植面积7.77万亩,增长11.06%。
  2、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
  上半年全市各级政府采取多项配套措施鼓励和扶持畜牧业生产,加快转变畜牧发展方式,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不断升级,全市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
  上半年,全市出栏肥猪21.69万头,同比增加0.3万头,增长1.40%;出售和自宰的肉用牛7.84万头,增加0.73万头,增长10.27%;出售和自宰的肉用羊32.46万头,增加1.44万只,增长4.64%;出售和自宰的肉用家禽54.1万只,增加15.8万只,增长41.25%。
  肉类总产量达31794.98吨,增加2127.68,同比增长7.17%。其中:猪肉16186.33吨,增加568.33吨,增长3.64%;牛肉9314.42吨,增加971.42吨,增长11.64%;羊肉5391.6吨,增加279.6吨,增长5.47%;禽肉902.63吨,增加308.33吨,增长51.88%。禽蛋产量4923.4吨,增加837.4吨,增长20.49%。奶类产量66276吨,增加4890.5吨,增长7.97%。
  牛存栏30.93万头,同比增长8.79%;羊存栏86.1万只,增长0.68%;猪存栏33.97万头,增长9.40%。
  3、农产品价格出现小幅波动
  据调查:上半年我市粮油价格基本稳定,鸡蛋价格出现小幅波动,零售价在11元/公斤-8元/公斤之间波动。随着气温的回  暖,外地蔬菜大量上市,各类新鲜蔬菜涌入西宁市场,蔬菜价格较上季度有所回落,大部分蔬菜价格下降35%左右。牛羊肉价格依然坚挺,但有小幅回落的现象。如牛肉价格在60--56元/公斤之间、羊肉价格回落到50元—34元/公斤、猪肉价格也一改年初颓势,目前零售价在26元/公斤—24元公斤之间。
  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回落
  2015年1季度西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6.8元,增长9.8%。上半年西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11.26元,增幅回落到7%,其中:工资性收入2163.10元,增长9.74%;经营净收入665.61元,增长30.06%;财产净收入302.25元,增长2.25%;转移净收入880.30元,下降9.32%。增幅回落的主要原因是,今年以来,全市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开项目减少、第二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农民打工收入锐减,影响工资性收入增长;鉴于经济趋缓的形势,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缓慢;转移性收入目前未全部兑现,影响农民收入增长。
  5、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平稳增长
  今年以来,西宁市狠抓中央、省、市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积极发挥市场作用,采取多项配套措施鼓励和扶持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呈现稳步发展态势。
  上半年,西宁市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60037.52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48%。其中,农业产值41774.53万元,占总产值的26.10%,同比增长1.63%;林业产值5081.43万元,占总产值的3.18%,增长63.86%;牧业产值110566.56万元,占总产值的69.09%,增长5.43%;渔业产值52万元,占总产值的0.0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563万元,占总产值的1.60%,增长-1.12%。西宁市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95995.97万元,同比增长5.46%。
  二、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1、劳动力数、质双降,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关键是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加强农业和农村的人才队伍建设。
  现代农业是一项劳动科技型产业,需要文化素质、技术水平较高的农民。
  近年来,由于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尤其是青壮年都不愿从事这种辛苦劳作,纷纷外出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少,留守人员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学习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不同程度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农业生产已进入高成本时代
  有调查显示:近年来,各地提高土地产出水平大多以加大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为主要手段。以前亩均施用化肥在50斤左右,大多使用碳铵或尿素化肥,现在亩均施肥80斤左右,大多使用的是复合化肥。从全市农业生产物资使用情况看:化肥施用量(实用量)由2009年的7.92万吨增加至2014年的8.19万吨,每年平均增加0.05万吨。说明现在的农作物单产主要就是靠化肥来提高。要持续保持农业生产水平,就必须不断的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而近些年,农资价格连续增长,特别是化肥、农药、农用薄膜、汽油、柴油价格连续上涨,水电费价格居高不下,带动了机耕、机播、机收价格的上涨,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的投入。
  3、优质农产品需求大,但提供量有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优质、安全的食品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是目前我市市场提供量远远不能满足市民需求,并且还存在品种不多,价格较高等问题。据调查,在我市部分副食商场和超市有无公害或绿色商品出售,但是出售量较少,零售价格比一般商品每公斤高出一倍到两倍,特别是在一些集贸市场也在出售无公害产品,真伪难辨,居民买得到或买得起真正的无公害产品较少。
  4、农产品供求信息传导滞后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农产品生产适应需求,扩大规模,提高效益,成为农民提高收入的核心。目前,我市农民信息来源渠道还比较少,农民生产受农业信息传输、宣传、推广等方面渠道所限,粗放型经济和随大流种植、养殖还占相当比重,承受市场交易和疫情风险能力有限。再次,农业生产基础建设相对滞后,对农业生产支持保护能力不足,农民对市场风险预计不足,尤其是种植品种和价格波动影响巨大,使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弱,农民收入不稳定。
  三、加快农业发展的建议
  1、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要结合农村教育资源状况,调整城乡教育结构布局,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农民培训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机制,逐步把农民培训纳入公共财政投入范畴,所拨经费专款专用,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要增强师资力量,加强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收规模,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水平,扩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积极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围绕节水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特色优势农业发展,加强对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示范、推广和应用,增强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比较优势,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和对优良品种的宣传和推广,使农户能够了解、掌握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提高农户科学种、养能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3、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增值、高效农产品
  西宁市作为省会城市,建设现代农业,首先要在有限的耕地规模上,科学制定好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规划,合理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要稳定粮食生产规模,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增长幅度之内;围绕优质化、区域化、标准化等目标,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使有限的耕地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要不断调整养殖规模和养殖场所区域布局,提高其在农业经济效益增长中的拉动作用。用工业化理念发展规模化种养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农业抵抗市场风险能力。
  4. 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条件
  大力发展农产品供求信息平台建设,要开发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提高农民了解市场、掌控市场的主动权,为建设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