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赶超 十六载革新谱华章 ——写在2015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之际(下)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站在“青洽会”的广阔舞台,青海,正从市场经济的“大后方”一步步迈向开放改革的西部“大前方”;
向西!向西!十六载历程,“青洽会”与青海共同成长、壮大,它记录着西部大开发的纵深推进,记录着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历程,记录着青海对外开放的历史足迹,凸显着青海巨大的后发优势。
十六年,“青洽会”已成为中外合作、东西合作、西部合作全国性经贸盛会,更是“走出去”对外开放、绿色发展的重要平台;
十六年,“一带一路”的新动力、新机遇,“绿色发展”的新境界、新优势,“青洽会”与青海一起,发出气势如虹的最强音!回首,我们甘之如饴
集西部地区、高原地区、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于一体,经济增速慢、企业规模小、竞争能力弱,这片遥远的土地长期以来备受经济发展滞后的困扰,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
近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市场需求持续走弱的不利局面,省委、省政府准确研判,积极作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针对全省经济发展实际,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和配套措施,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一路艰难走来,经济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青洽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壮大,锋不可当。
回望“青洽会”的成长与进步,十分清晰地印证了青海科学发展的历程。事实证明,推动资源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是青海的希望所在。顺应趋势,瞄准前沿,紧抓机遇,是“青洽会”不断创新的关键所在。
资料显示,从2000年到2014年,“青洽会”招商引资成果跨越增长,签约项目总数由134个增加到2014年的387个;签约金额由72亿元增加到1780亿元。2011年到2014年,“青洽会”累计签约项目1265项,金额6682亿元,签约项目绿色发展产业占据主导。
2011年,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项目占全部签约金额的34%,到2012年提高到38%;2013年、2014年以绿色发展为主的项目大幅攀升,其中2013年产业补链和新能源、新材料、消费品工业项目占工业签约项目的74%,2014年达到了80%,盐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新能源、特色纺织和生物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加速延伸。到去年底,十大特色产业中,新能源产业同比增长82.8%、生物产业增长44%、装备制造业增长30%、新材料产业增长21.1%、轻工纺织业增长14.9%;而同期,资源类行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8.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6.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7%。
如果仅仅是数量的提升,“青洽会”还不足以彰显它的深度。随着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的确立,一批又一批绿色、循环的高精尖产业借“青洽会”结缘青海,开枝散叶,有力推动青海优势资源转换、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崛起。
展望,我们阔步向前
有目共睹,2015“青洽会”紧跟时代脉搏,紧扣发展主题,定位更加准确、方向更加明确。
紧扣绿色发展主题、展示我省锂资源开发及循环经济产业链集群前景、助力形成“西融两廊、东联一带”开放新格局,由签约重数量到重质量,吸引一大批高端产业项目落地、打造全球唯一由专业机构提供权威评测的纯电动汽车赛事……这注定是一届尤其值得关注、值得期待的经贸盛会。
本届“青洽会”浓缩了十五届“青洽会”见证青海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大画面地展现了我省抓生态、惠民生、促改革、强法治的显著成果,提升了大美青海的神奇魅力。集中展示了我省工业、农牧业、服务业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凸显了青海经济发展中巨大的潜力和活力。
值得期待的是,有信息透露,本届展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项目签约额增幅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实现新的突破。北斗导航西宁生产基地、电动大巴汽车、新型光电显示设备、镁铝电动自行车、3D打印、石墨烯、智能蓝牙设备等一批高端产业项目将在本届“青洽会”上签约,一条绿色、高精的产业链正在趋于成熟化、规模化、集约化、常态化。
曾经的丝绸之路,是东亚强盛的象征;如今的“一带一路”,则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聚焦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沿线各国共同繁荣。
国家的构想不断投射到青洽会上,青海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不断被拉伸、延展,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青洽会”正开始一场深刻而重要的“变轨”。
一路走来,“青洽会”既面向外界,又紧贴本土,始终服务于西部改革开放、服务于青海绿色发展,青海正在将“青洽会”的平台优势与更多省市区共享,以此推动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勾勒“一带一路”美景蓝图。(张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