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第一书记——刘家福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作为尕布村第一书记的刘家福从机关到驻村,看似一步之远,却饱含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他是这样做的,更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他把个人命运同祖国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将脱贫攻坚作为人生的“大舞台”,奉献自己智慧和才华,他说:“只为让村民们都过上好日子,我的辛苦和付出就很值得”。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2016年1月17日,星期日,天气晴,寒冷。今天是腊八节,从早晨上班直到夜里23点,所有工作队的成员都连续工作一周,深怕怠慢了这份责任。”
“2016年3月12日,星期六。近期的重点工作就是综合治理。工作队七名成员分工负责,全天候巡查寺院、学校、工厂。临近中午,把从镇上买的牛肉煮上、水萝卜拌上,大家觉得是一件开心的事。”
这是黄南州尖扎县坎布拉镇尕布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家福的工作日志中的部分内容。类似的“扶贫记录”,刘家福已记录了厚厚的三大本。除了日记,还有定期报送的工作进展报告单、简报,刘家福都会认真记录。
牵挂,在田间地头走访
2016年1月,43岁的刘家福到坎布拉镇尕布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他曾是黄河公司李家峡发电分公司综合部副主任、经营部负责人、工会主席。从“坐在办公室”到“深入农村”,刘家福感慨,几年来可回味的事儿太多。“贫困户的境遇常常让我感到心酸,扶贫的成果也会让我感到高兴。”
“村里来了第一书记……”面对村干部、村民的诸多疑惑,刘家福立即开始转换角色、摸底调查、融入基层的驻村生活。
“一到村里,第一件事就是到村民家里,到田间地头,摸情况、搞调研……”刘家福说,“就怕漏掉真正的贫困人员,要把最真实的情况反映出来,把国家的政策讲清楚。”
刘家福常给驻村工作组成员、村干部和党员们讲,要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易于接受的方式向群众宣讲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把各项政策宣传到户到人。
一次次不厌其烦的讲解,让村民接受了这位“第一书记”。贫困户王明海说:“刘书记有耐心的很,我们没文化听不懂,他不嫌麻烦一遍遍的解释。”
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入户登记,刘家福与驻村工作队成员,不分昼夜的整理和完善贫困户的资料建档立卡工作,核实每户人家的基本情况和信息,初步掌握了尕布村的人员、土地、产业等基本情况。
尕布村是以藏族为主要人口的少数民族贫困村。全村225户850人,贫困户56户192人,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尕布村地域很大且住户分散,最初,刘家福和工作组成员走访入户,每天的行程都在10公里以上。回到住处后,打一盆热水泡泡脚,解解乏气,这是他们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刻了。“现在我们已经轻车熟路,不用村干部们带路了。”刘家福说。
刘家福和工作组对精准识别出的贫困户制定了一户一册、一村一册的帮扶方案。
“晚上睡在床都在想今天的工作有没有纰漏,希望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刘家福坦言压力很大,不想辜负组织的信任。
通过工作的逐步推进,刘家福渐渐发现老百姓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我们的扶贫政策,思想上也还没有转变过来。
2016年2月4日,临近春节。“想搞个射箭、篮球比赛,帮扶单位给点钱吧!”在回家路上,刘家福碰见二社的几个村民向他反映。刘家福一合计,这部分资金没法出啊,他只好耐心解释、劝导,村民最终不满意的走了。“村民们还是觉得帮扶单位就应该要啥给啥,什么都该包办了。”刘家福无奈的说。
刘家福找到村委会主任,和他谈了很久,要求村委会主任和工作组一起做好对村民的思想引导工作,“一定要把等、靠、要的思想解决掉”。
改变,从基础建设开始
初到村上,新的村级服务中心刚刚建好,但由于地界纠纷未能解决,迟迟不能交付使用,刘家福和驻村工作组成员只能挤在之前党员活动室的一间小屋里,旧的党员活动室早已斑驳不堪,拥挤的小屋长时间无人管理,散发出一股霉味。旁边简单的会议室桌椅早已被雨水浸泡变形不能使用,村里的党员们开会时只能蹲坐在党员活动室外面的那片土场地上,面对此情此景,刘家福暗下决心,基础设施一定要有所改善,党建工作要抓起来,文化设施也要建起来。
作为第一书记,刘家福认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关键。他将抓党建和促脱贫紧密融合,要求村支部带头把党组织旗帜树起来,把党员身份亮出来,带头把脱贫内生动力激发出来。
结合坎布拉镇打造“青海省第一批特色小镇”规划和尕布村群众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改善村庄宜居环境、推进乡村振兴的迫切愿望,刘家福前后8次向镇领导汇报沟通,争取地方支持,多次向黄河公司汇报,争取项目援助。最终,地方部门协调解决了地界纠纷问题,并获黄河公司捐赠款项50万元。由黄河水电公司建设党建促脱贫攻坚示范点和尕布村文化广场扶贫援建项目于2019年7月开工建设,8月投入使用。项目占地约2000平方米,由党员活动室、休闲区、健身区、文化区构成。
党建工作抓起来了,文化广场建起来了,村民们有了活动场所,幸福感增强了,村“两委”班子的精气神也就提起来了。
为了进一步加强尕布村党组织建设,刘家福和工作组成员们着力推进着党组织活动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致使全村党员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刘家福和工作组成员们还通过与相关部门积极协调沟通,争取村级道路硬化10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90盏;实现了全村自来水通水,解决村民饮用水问题,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暖意,从群众心底升温
“有劳动力的基本都外出打工了,村里留下的大多是老人、残疾人和儿童。很多家庭都是因病致贫,甚至还有很多上不起学的。”刘家福说。
贫困户陈元来,家中共有四口人,陈元来岁数较大,妻子患有重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大儿子去世早,儿媳妇改嫁,留下一个小孙子由陈元来一家抚养。陈元来的小儿子正当壮年,有一定的电焊技术,本应是这一家子的顶梁柱,但却闲在家里,无所事事。
刘家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本来村里有技能的人就少的可怜,不能让壮劳力有劲没处使啊!”刘家福到处打听,四处询问,终于在当地一家企业帮陈元来的小儿子找到一份工作,实现了就地务工,不仅给家里增加了收入,还能照顾家里。
有一天晚上,刘家福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贫困户王明海,他情绪激动,几乎是用喊来和我讲:“刘书记,我实在是走投无路,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原来,王明海的二儿子桑杰扎西考上了大学,但家里已是举债累累,实在无力供孩子上学。于是他想到了找第一书记和帮扶单位。
“这个人我太熟悉了。”刘家福说。在村上这么长时间,刘家福对每家的情况都非常清楚。王明海早先被烧伤,认定为一级残疾,双手烧伤非常严重,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
当刘家福代表李家峡发电分公司全体员工将3000元助学资金交到王明海手里时,王明海眼里浸满了泪水,激动得双手颤抖。他没有想到第一书记会这么快就把学费送来,更没想到大家会如此关心他家的事情。
“我鼓励他要克服困难,坚持送孩子上学,将来一定会过上幸福生活的。”在路上,刘家福的心情久久未能平静,“这只是一户因贫穷上不起学的家庭,像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想帮助他们,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关注,有完善的救助机制,这样才会是长久之计。”
2019年5月,刘家福又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梳理出12名贫困户在校本科、专科、职校学生,积极向黄河公司争取助学金50000元,将9000多名黄河水电人的关爱和勉励传递给了受捐助的每一名在校学子。
在捐赠仪式上,王明海的儿子桑杰扎西这次又收到五千元助学金,帮助他解决了当前的学费问题,他在发言中说:“我会好好珍惜在校时光,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以此来表达对黄河水电公司所有叔叔阿姨的感谢,以及对刘书记的感谢!”
脱贫,发展产业才是长久之计
因洪水暴涨导致农田灌溉渠坝头冲毁,刘家福和工作组成员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报告,并协调帮扶单位进行应急帮扶,筹措资金修复渠坝;针对贫困户学生的实际困难,同帮扶单位黄河水电公司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和为尕布小学捐赠爱心书屋、“映山红助学”活动,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在了解到村民夏季玉米丰收却难找销路的问题时,刘家福和工作组成员东奔西跑,与当地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联系,帮助村民拓展销路……类似这样的帮扶事例有很多。但是,刘家福清楚,这些都只能解决燃眉之急。
尕布村产业结构单一,多数群众无技术,外出务工也只能干苦力活,收入又低,让他们参加培训又担心失去当下挣钱的机会;而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多为重病、大病、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
该怎么办呢?通过一段时间的冥思苦想,刘家福认为,“只有发展产业才是脱贫致富的长久之计。”
出点子,想办法,刘家福鼓励村民扩大规模,发展蔬菜大棚种植。如今,大棚蔬菜种植在村里发展了起来。以前村里总共有10来个棚子,从去年到现在陆续扩大到60多个棚。村民们还自发带头搞生猪养殖、苗木种植。
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刘家福帮助重点贫困户进行就业安置。如今,尕布村有8户9人在李家峡发电分公司从事保洁绿化、机电维修、生活区保安等工作。
通过扶贫各项措施的推进,刘家福渐渐发现老百姓对扶贫政策有了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对脱贫充满信心。随着小额扶贫贷款政策和产业项目发展资金的落实,每家贫困户明确了产业发展项目,主观发展愿望也越发的强烈。如今,尕布村悄然间发生着改变,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得以提升,刘家福正充实忙碌而信心满满的奔走在脱贫攻坚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