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住炕头上,怎能当好村支书”

15.04.2016  14:19

  青海新闻网讯 格尔木市大格勒乡被誉为中国有机枸杞之乡。提起龙羊村的老支书秦正江,全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上个世纪80年代,秦正江就成了大格勒乡首批“万元户”之一,在村里第一个买上了拖拉机。他也是村里早早开上小汽车,住上小洋楼的人。那时候的“万元户”是很多村民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越来越多的村民找到了他,希望跟着他打工挣钱。秦正江组织村民成立了大格勒乡首支农民包工队。

  秦正江得到了村民的信任,被选为大格勒乡龙羊村的村委会副主任。

  秦正江感到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出门打工,靠得是力气,但村子里老人多、妇女多,他们的收入更多是来自家里的承包地。但一亩地靠种麦子,卖不了多少钱。

  躺在自家的炕头上,秦正江辗转难眠。他找到村委会一帮人合计,一晚上过去了,大家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思路——种菜。

  第二年,大格勒乡的土地里破天荒第一次长出了莴笋。为什么要种莴笋,秦正江有自己的想法:种植莴笋,不需要太难的技术,只要定期浇水施肥就行。而且最重要的是,每年六七月份,由于气候原因,内地的莴笋全都下市了。而大格勒乡的莴笋这时刚刚上市,不愁销路。

  有思路,有眼光,有魄力,有干劲。大格勒乡的莴笋一下子销到了西安等地,“每亩地收入两三千元,比种小麦翻了好几番。”村民们高兴地向秦正江报喜。

  但好景不长,几年后,莴笋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价格一跌再跌,有好些村民,宁可让莴笋烂在地里也不去收割。

  莴笋种不成了,那就种大蒜。2000年前后,大格勒乡的紫皮大蒜异军突起,口感好,辣味足,远销东北、四川等地。大格勒乡的大蒜非常抢手,就连格尔木市里的人,也要四处打听,才能买到大格勒乡的大蒜。

  大蒜一斤虽然只卖一元左右,但大蒜的产量高。亩产能达到三千斤,这样一来,村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人均收入持续增长。秦正江也从村委会副主任,当到了村党支部书记,并且连选连任。

  那一年,秦正江和村民们商量,希望村民种枸杞。村民的头摇成了拨浪鼓:“秦支书,你开啥玩笑哩!大蒜种的好好的,种什么枸杞。好好的地,种上白剌,地不就等于撂荒了嘛。”

  秦正江胸脯拍得震天响,“专家都说了,只要种了枸杞树,就等于种了一棵摇钱树。苗子和化肥全由政府购买,不要你花一分钱。”虽然政策优厚,但任凭秦正江和乡干部把嘴皮说破,村民们就是不种。有的村民抹不过面子,当着秦正江和乡干部的面,把枸杞苗子种到地里,几天后又偷偷拔了扔掉。

  秦正江和村干部带头,把自己家里的地全部种上了枸杞。

  没想到,第二年枸杞就挂了果,比专家预计的还早了一年。虽然还没到丰产期,但每亩地的枸杞已经卖到上万元,比起大蒜的收入又翻了几番。

  村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纷纷种起了枸杞。秦正江把在宁夏学习的枸杞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大家。

  枸杞种得多,采摘又成了问题,采摘工要么供不应求,要么就是找不到活。秦正江就合理安排枸杞采摘琢磨出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即“采摘工统一签合同、统一安排住宿、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待人和善、互讲诚信”的人性化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后来被命名为“秦正江模式”并在大格勒乡全面推广。

  收入越来越多,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买了小汽车,不少村民搬进了小洋楼。乡政府也帮村民规划,修起了一处别墅群。

  今年村里换届,秦正江又高票当选龙羊村的党支部书记。但秦正江却向组织提交申请,希望辞去党支部书记一职。

  乡干部和村民都急了,纷纷跑到秦正江家里挽留他,“老支书,过去你吃了很多苦。现在条件好了,操的心也少了。你就再干一届吧,我们离不开你。”

  但秦正江一再坚持自己的想法。他说:“我已经56岁了,而且孩子们让我到城里带孙子,以后到农村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不到村里,不住在炕头上,怎么能当好村党支部书记。你们让我当,我自己也不安心啊。”

  秦正江躺在城里的大床上,他脑海里挥之不去的仍然是村里大片大片的枸杞地,和枸杞地里燃起的火红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