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新规转作风 群众办事不出村——我省全面实行村“两委”坐班和村民事务代办制度
青海新闻网讯
“以前,找村干部办事要么到家里找,要么到田间地头找,还经常找不到人。现在好了,村干部开始坐班,随时都可以找到人,还有乡上干部定期来村里代办,办事方便多了。”互助土族自治县哈拉直沟乡毛荷堡村的群众对村“两委”成员轮流坐班的制度竖起了大拇指。
去年以来,我省紧紧围绕“三基”建设和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定印发《关于在全省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全面推行坐班制办公的指导意见》,积极搭建干部联系群众服务基层平台,在全省4143个行政村全面实行村“两委”班子成员坐班和村民事务代办制度,打破了以往村干部日常工作时间不确定、地点不固定、逢人做事、逢人办事的局面,“坐”出了新风,赢得了民心。
活动场所门常开 坐班服务赢好评
各地列出村“两委”班子成员坐班时间表,明确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及其他班子成员的职责任务、代办事项,全面实行村级办公“机关”工作模式,按照坐班服务“谁受理、谁处置、谁反馈”的原则,全面实行首问责任制,村民办事“人难找、事难办”的现象得到解决。
海东市按照“定人、定点、定时”和首问负责的原则,要求村干部坐班期间,对群众反映的事情,能够处理的必须现场解决,当场不能解决的记录在案,向群众详细解释原因,并集体研究解决或报乡镇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解决。
海南藏族自治州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村干部坐班,除村“两委”成员以外,还将入乡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也纳入坐班人员范围,并在村综合办公服务中心设立醒目的坐班指示牌,保证每天人员到位坐班、在位有为,切实解决了村委会唱“空城计”和群众办事“跑断腿”的突出问题。
广大村干部在认真履行坐班责任的同时,立足农牧民群众多元化的服务需求,整合村民生产生活涉及的各类事务,为群众代办户口申报、合作医疗、计划生育、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党员组织关系接转、残疾人登记等一揽子事项,实现了由“大家跑、大家办向一人跑、集中办”的转变,降低了群众办事成本,减轻了群众负担,真正做到有事靠干部,办事不出村。
坐班制实行以来,全省村干部累计为群众代办事项3万多件。
西宁市组建由村干部、党员、志愿者、入党积极分子为主力的代办员队伍,设立代办服务岗,帮助村民代办党内事务、证照办理、公益服务、农资农务、咨询服务5大类70余项各类服务事项。
治多县针对大量牧民群众搬迁至县城的实际,在各村建立村“两委”成员坐班制的同时,把村民事务代办点延伸到乡镇党委政府,方便群众咨询和办理各项事务。
刚察县吉尔孟乡秀脑秀麻村村民索南扎西说:“群众事务村干部代办,省时、省心、省力。以前有什么事情要办,自己去乡上、县上,来回起码得1天时间,如果找不到人,还得跑好几趟。现在有了村干部代办,自己不用操心,而且很快就能办好,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了”。
干部坐班坐得住 群众办事效率高
各地从提升村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功能、改造升级危旧狭小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提高村干部工作报酬、保证工作和服务经费等方面入手,投资1.7亿元,新建扩建594个村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并将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年报酬由原来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7倍提高到2倍,平均达到1.4万元,村干部坐班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
西宁市围绕“三基”建设,投入资金4501万元,对“危旧狭小”村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全面改造升级。并将村级运转经费提高至大村6万元、中村5万元、小村4万元,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制定下发《村(社区)公用设施管理使用办法》,加强对村综合办公服务中心的管理,方便党员和群众召开会议、学习政策、开展文体活动。坐班制推行以来,全州各村累计为3.5万人提供了图书阅览、休闲娱乐、远程教育和群众议事等各项服务,场所使用率明显提高。
德令哈市柯鲁柯镇连湖村党支部书记吴旭红说:“这两年上级给我们新修了村活动室,还给我们增加报酬,办不好群众的事说不过去。”
各地围绕提高办事效率、保证办事质量,从干部坐班职责、办事流程、工作纪律、激励机制、考核评价等方面着手,配套建立了科学考核管理评价制度,并把村干部坐班情况与年度报酬挂钩,强化村干部坐班责任意识,形成了主动办事、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良好工作氛围。
海北藏族自治州强化群众监督功能,实行“三亮”(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就坐班制落实情况广泛接受群众监督,提升办事效率。
黄南藏族自治州采取走访座谈、明察暗访、回访群众、随机抽查等形式,对推行村“两委”坐班制办公情况进行检查,并将坐班办公情况与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村干部绩效补贴、评先树优挂钩,促使村干部增强履职尽责意识,提高办事效率。
泽库县麦秀镇党委书记深有体会地说:“健全制度、严格考核是保证村干部‘坐班’的有力抓手,也是提升村干部办事能力的‘助推器’,它强化了村干部对村级事务的办理能力,村级事务办理程序和村级组织档案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以往基层群众办事来回跑、村干部办事效率低等现象得到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