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的规矩——仰韶村民的守护

21.11.2014  15:17
核心提示:  新华网郑州11月21日电(记者刘雅鸣、双瑞)“咱村有几不准,不准私自盖房、建高层建筑、不准深耕、不准随意埋人,遗址保护区内不准有坟。”说起这些与众不同的“不准”,60岁的仰韶村民范正乾自豪感明显多

  新华网郑州11月21日电(记者刘雅鸣、双瑞)“咱村有几不准,不准私自盖房、建高层建筑、不准深耕、不准随意埋人,遗址保护区内不准有坟。”说起这些与众不同的“不准”,60岁的仰韶村民范正乾自豪感明显多过无奈。

  与其他地方的农民不同,住在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附近的仰韶村村民多年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规矩:不起坟,不打窑,不深翻土地,也不挖沟挑壕,甚至不能打井修渠。这一切给当地村民带来了生产、生活上的诸多不便,但也使一个举世闻名的文化遗址得以完整地保持着它的原始面貌。

  距离县城6公里,因仰韶文化而得名的仰韶镇,是县里数一数二的重点镇。但在它下辖的十多个村里,最有名气的仰韶村经济发展水平却一直处于中下等。当邻近村庄通过兴办各种企业迅速富裕起来后,仰韶村的发展受到了种种制约。

  1921年在仰韶村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个史前村落遗址,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新中国成立后,成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片面积30万平方米的土地上,文化层堆积厚度竟达2到4米。经过前后3次有计划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的石器、骨器、蚌器,以及独具仰韶文化特征的精美彩陶。

  为了保护这一方圣土,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村里就成立了“仰韶村遗址保护小组”,并制定了三条保护规定:一是不准在遗址区内打窑盖房,深翻土地;二是严禁在遗址区内挖灰土积肥;三是不准在遗址区内取土。此后,三条制度坚持到了今天。因为发掘工作需要村民搬迁,祖辈居住在当地的农民二话不说就迁走了。曾有一户人家因住房被水库淹没,急需建房,但为了不破坏遗址,便自觉地到遗址区外离村较远的沟边打窑居住。

  59岁的村民李书民说,他们是为国家守宝,自己难点、苦点也心甘情愿。

  几年前,重访仰韶,一位20世纪50年代曾跟随夏鼐先生参加仰韶遗址发掘工作的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惊奇地发现它与50多年前看到的情景几乎完全一致,遗址地面、地堰灰坑也都保持完好。老人不无感慨地说:“自开始发掘到现在,仰韶村遗址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剧变和风雨的剥蚀,但遗址的面貌基本没有变化。这不能不归功于仰韶村民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和牺牲精神。

  “你们这里可都是宝贝啊!”偶尔,村里会来一些懂行的人,在遗址断壁和土层前流连,往往发出这样的感慨。

  但对千余口仰韶村民,这似乎是不得不面对的尴尬:说起来,仰韶文化价值非常高,学术地位无与伦比。但外观看起来不过是一些残破的“瓦叉片”(陶片),实在没啥好看,吸引不来游客。

  仰韶村支部书记姚文宣告诉记者,出于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仰韶村也曾想办几个厂,但均因遗址区内不允许动土而搁浅。

  政府也在积极想些办法,在遗址上投资建起了仰韶文化专题博物馆,还把遗址村的部分土地流转,种植了好几百亩薰衣草,每到花开时节,就能吸引不少游人。村民们侍弄花草,服务游客,总算能有些收入。

  这一点点的改善,已给许多上了年纪的仰韶村民不小的满足感:“博物馆建起后,我们收入增加了不少,游客先看博物馆,再看薰衣草,来的人比以前多多了。

  不愿受困于村里的种种规矩,也为了改善住房,仰韶村里的多数年轻人陆续离开,到附近县城居住。42岁的上官洪涛却辞工回到了家乡,他现在负责薰衣草管理。他的愿望是,仰韶村能有整体的规划和发展。

我省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Qhnews.Com
我省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7月14日至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