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满“慰安妇”表述日本学者欲修改美课本

13.12.2015  21:55

    日本一伙右翼历史学者近日致信美国一家学术期刊,要求美国政府介入,修改美国麦格劳—希尔公司出版的历史教科书,理由是其中涉及“慰安妇”问题的表述存在“事实错误”。由于一些美国历史学者曾经支持这本教科书的出版商和作者,日本右翼学者还将矛头指向美国历史学界,扬言其声誉因此受损。

  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针对这封信提到的所谓“论据”和荒谬言论,美国历史学家和一些媒体逐一予以批驳,再次揭开日本一些势力企图篡改历史的不轨图谋。

  【大肆抹黑言语讥讽】

  这封信刊登在12月期的学术期刊《历史展望》上,但整件事情的起源则要追溯到今年1月。

  当时,《华尔街日报》最先披露,日本外务省去年年底曾向麦格劳—希尔公司提出交涉,希望这家主流出版商“修改”其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传统与遭遇:环球视角看过去》,理由是其中有关“慰安妇”问题的说法与日本政府立场“存在出入”。这一要求遭到出版商和教科书作者拒绝,认为教科书中有关“慰安妇”的内容是历史事实,坚定不移地支持既定说法。

  美国《纽约时报》随后报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一次议会会议上直接攻击这本教科书,并声称在得知政府部门未能修改相关内容时,感到“震惊”。

  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为抗议日本政府公然质疑“慰安妇”历史事实并企图修改教科书,20名美国历史学者在3月期的《历史展望》上发表名为《与日本历史学者站在一起》的联名信,公开支持出版商和教科书作者。

  但这封信却成为日本右翼学者最新围攻的对象。50名日本右翼学者致信《历史展望》,言语颇为讥讽,宣称“没有一个日本学者”同意美国学者的说法,“好像他们(美国学者)正与日本鬼魂站到一起”。

  信中,日本右翼学者大肆抹黑美国这本历史教科书,声称其在涉及“慰安妇”问题的“仅仅两个段落中的26行文字里就有8处明显的事实错误”,这让人严重怀疑这本教科书其他内容的质量。

  日本右翼学者在信中没有逐一列举美国教科书存在的“事实错误”,只提到两处表述,即“(日本)军队将妇女作为天皇的礼物赠与军队”;“在战争末期,(日本)士兵屠杀了大量‘慰安妇’以掩盖这一行动”。

  这封信还写道,这一问题影响到美国整个历史学界的声誉,美国历史学者应该检查美国历史教科书的内容,而非指责日本政府。

  【批驳谬论反对干涉】

  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针对日本右翼学者在信中抛出的言论,一些学者和媒体用事实予以驳斥。

  首先,日本右翼学者在信中重点提到,美国政府下属“跨部门工作组”于2007年发布的报告指出,未能找到有关日本政府在二战期间犯下强征“慰安妇”罪行的文件,意图以此全盘否认这段历史。但事实上,这一工作组曾于2006年发布一篇题为《日本战争罪行的研究》的论文,指出“在战争临近结束时,日本当局藏匿或销毁了大批有关战争罪行的证据”,因此工作组只找到了14.2万页相关文件。相比之下,这一工作组找到近850万件关于德国纳粹战争罪行的文件。

  另外,日本中央大学教授吉见义明强调,有关日本强征“慰安妇”罪行的文件并没有完全遭到销毁,“许多记录留存下来,它们可以作为证据”。此外,受害者证言以及日本士兵写作的回忆录也可作为历史证据。

  根据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逾20万中国妇女,遭受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摧残。韩国官方数据显示,日本1910年至1945年殖民统治朝鲜半岛期间,多达20万朝鲜半岛女性沦为日军“慰安妇”。但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一直否认这一事实,声称这些女性受害者为“普通妓女”,没有遭到过日本政府或者军队的胁迫。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教授亚历克西·杜登说,韩国仍有46名“慰安妇”幸存者活在世上,“她们不是鬼魂,相反,她们是那段历史活生生的见证人”。

  其次,日本右翼学者宣称,“没有一个日本学者”与美国学者站到一起,但事实并非如此,日本国内一些有良知的学者一直反对政府篡改历史的企图。

  今年5月初,一封名为《支持日本历史学家的公开信》最早在美国学界流传,呼吁安倍政府正视日本战时强征“慰安妇”等历史事实,签署学者近500人。根据媒体报道,许多日本历史学者同样希望在公开信上签名,完全赞同美国同行的立场。

  再次,日本右翼学者在公开信中决口不提日本政府公然干涉外国教科书的不当做法,反而要求美国学者不要指责日本政府。

  法新社报道,日本政府近年来谋求在海外粉饰日本在二战中的不光彩历史,但就有关历史向一个外国出版商提出交涉的举动颇为罕见。

  杜登接受韩联社采访时说:“一个政府干涉学术出版物并不正常。设想一下,(美国驻日本)大使卡罗琳·肯尼迪从美国驻东京使馆派出3个人去各个教科书出版商那里,调查日本教科书如何讲述偷袭珍珠港事件。”

  她表示,美国学者重点关心两个问题,一是日本国内的学术自由,二是不得压制或否认“慰安妇”这一已经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承认的历史事实。(记者张伟,编辑徐超,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