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荒山见青山

06.03.2017  18:27
这里以前都是裸露的黑色石山,一点绿色看不见。现在,村民们种上了核桃树,实现了‘靠山致富’。”日前,广西河池市水利局副局长韦昌儒指着一处山坡告诉记者。
河池市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区域,全部土地皆为喀斯特地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石山。大石山中,裸露石山面积近40%,使这里成为广西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人们饱受贫困的困扰。
如今,通过饮水安全工程、石漠化治理、易地搬迁等一系列扶贫措施,这里的水活了,山青了,人富了。
让村民饮水更方便
被誉为“长寿之乡”的河池市巴马县因百岁老人较多而闻名。记者见到了交乐村村民姚光来,他母亲已经104岁了。他认为,巴马能成为“长寿之乡”,主要是这里的水质好,自然生态养人。“但这么好的水,我们原来想要喝到得走几十公里的山路去背呢。”姚光来说。如今,一个个水泥制成的家庭水柜可以存蓄雨水,使饮水更方便。
然而,解决饮水困难只是第一步,确保饮水安全更是重中之重。
在东兰县花香乡的一个高位水池旁,地面上水管纵横交错,从远处的山溪引来水源,在水池中经消毒处理再集中供给山下的村民。河池市水利建设管理站站长申志敏说,这一工程自2015年兴建,现已覆盖花香乡坡峨片的2000多人口。
近几年,河池市饮水安全工程不但解决了贫困地区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也使群众发病率明显降低。2016年,河池市1075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部完工,受益人口25.2万人,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75.3%。
实现扶贫和生态双赢
如何摆脱贫困,生长在这片大山里的几代人在不断探索。
变化始于河池市石漠化综合治理:林地中的石漠化土地封山育林,逐步恢复植被;耕地中的石漠化土地退耕还林还草,发展产业经济;修建排灌沟渠、蓄水池等灌溉设施,养护水土。
看到家乡的变化,蓝钧选择在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都安县下坳镇隆坝村创业。从2014年起,他带头建设的毛葡萄种植基地已发展到350亩。“以前村民只能种玉米,经济效益很低。而毛葡萄根系发达,更利于保持水土,还能增加收入。”蓝钧告诉记者,周围的乡亲通过土地入股能获得租金,毛葡萄销售后可以拿到分红,如果在这里打工,每天还能有80~120元左右的收入。
在河池市,这种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扶贫模式,不但实现了山川秀美、生态改善,也大幅提高了居民收入。
让搬迁村民有归属感
那些条件恶劣的地方,没有耕地,不通水电,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要让他们脱贫,只有将他们从山上搬到有发展条件的地方,并逐渐恢复山林生态。”河池市副市长、都安县委书记陈继勇表示。
下坳镇隆茶村的杨昌来和家人刚刚搬进山下的新房,一家五口共拿到12万元的补助,对于未来的生活,杨昌来很乐观:“这儿有路有水有电,房子的一楼可以做小生意,孩子上学离学校也近,日子一定越过越好。
坝牙村的罗兰香下山后不但住上了新房,还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现在的收入既稳定又比以前多,每月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罗兰香笑着说道。
山上搬山下,离土不离乡,这样的搬迁模式让村民们更有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