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育与超越:文化传统与鄞州近代人物”学术研讨会简述
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杂志社、浙江省历史学会、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办,浙江省社科院“专门史”重点学科团队、浙江省历史学会民国人物研究鄞州中心承办的“涵育与超越:文化传统与鄞州近代人物”学术研讨会在宁波鄞州区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周溯源、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桑兵、台湾“中研院”研究员黄克武、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虞和平、《近代史研究》主编徐秀丽、南开大学教授李金铮、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周秋光、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李培德、浙江省历史学会副会长陈野、宁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君静、鄞州区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谢富国、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谢俊美等3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
作为第5期“中国近代史论坛”,本次会议研讨主题与以往各期具有紧密的内在承续关联,希望以文化积淀深厚、近代名人辈出的鄞州为个案,探索近代杰出人物群体与他们成长环境之间的有机互动,尝试由此揭示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并存互渗,追寻文化传统具有的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和不断传承的内在精神,以深刻、理性、严谨的学理研讨,为深入理解鄞州地方文化传统、提炼鄞州文化精神、推动鄞州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支撑。论坛论文和会上研讨基本围绕以下三方面展开。
近代鄞籍名人研究。如桑兵教授的《马裕藻与1934年北大国文系教授解聘风波》一文,以马裕藻同门日记相互参照,参酌报刊、档案、回忆录等资料,大体还原了1934年北大解聘国文系教授及马裕藻辞去系主任之历史过程,并对之加以详尽研讨,为研究北大学术传统提供了新的视角、史料和观点。李金铮教授《“土货化”经济学:方显廷及其中国经济研究》一文对方显廷在中国经济形态、经济体制、机器工业化与现代化等六个方面的学术研究做了细致梳理,认为方显廷的经济理论虽然主要来自西方,但他致力于中国经济研究的“土货化”,对中国经济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谢俊美教授的《杨坊再评价》一文,结合相关史料和杨坊未刊年谱《杨憩棠年谱》,就杨坊和小刀会起义、太平天国起义等事件的相关性作了详细论述。
地方传统之于名人群体的“涵育”作用研究。这部分论文集中探讨地方历史传统如何以地缘、血缘和“集体无意识”“日用而不觉”等情境涵育乡土之子,赋予他们以民族特性、乡土印痕,形成群体性特征。周秋光教授的《鄞州人与慈善事业》在对鄞州慈善事业的种类、运行机制、发展特色进行完整论述的基础上,提出“独特的地理文化背景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是鄞州人从事慈善事业的缘由”的观点。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项义华《鄞州近代精英人物的群体构成及其地域文化特征》一文,系统梳理了近代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鄞州籍精英人物群体,并对其构成和地域文化特征做了分析。
杰出人物之于地方传统的“超越”意义研究。这部分论文集中研讨鄞地杰出人物如何以其走出乡土社会之后的视野、经历和作为,回馈故里,反哺家乡,为建构地方文化传统奉献超越于地域之限的多元精华。陈野在《地方传统形成路径试探——以民国赵叔孺艺术交际网络中的鄞地元素为个案》一文中认为,以赵叔孺为核心的沪上艺术交际网络,循着艺术活动、师徒传承、乡里亲情等路径,回流鄞地,反哺故乡。孙善根的《乡土情怀——民国时期鄞县商人与乡村建设》一文,详细论述了作为近代宁波帮重要组成部分的鄞县商人在经商致富后反哺家乡,参与乡村建设的例子,突出了其强烈的同乡观念和乡土意识。